在天主教的教义中,懒惰被列为七宗罪之一。它是最难以明确定义的罪行之一,因为它涉及多种不同的概念,包括心理、灵性、病理和条件状态等。懒惰的定义之一是习惯性的缺乏努力,或简单来说就是懒惰。从古至今,对于工作的美德的看法,暗示着不活动会邀请罪恶的来临。正如某位名言所说:“因为撒旦总能找到些许麻烦,让这些闲暇的双手去做。”
懒惰的拉丁语“acedia”,在中世纪英语中被翻译为“acciditties”,其字面意思是“没有关心”。
懒惰的灵性涵义最初指一种对于女性和宗教信徒的影响,这使她们对自己对上帝的责任变得冷漠。在心理层面上,懒惰有许多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缺失,这导致了无聊、恶性循环、冷漠,及被动和迟缓的思维状态。在生理上,懒惰表现为运动的停止,对工作的漠然,并以懒散、无所事事和无聊的形式出现。一些评论家认为,懒惰最准确的翻译应是“自怜”,因为这既表现了这种状态的忧郁,也反映了其所基于的自我中心性。
在《神学大全》中,圣托马斯·阿奎那将懒惰定义为“对灵性善的悲伤”,以及“一种使心智变得无所作为的轻薄,这使良善的行为被忽略……如果这种情况过度压迫人,便会使他完全远离善行,则其影响就是恶。”根据《天主教教理》,懒惰甚至达到了拒绝从上帝那里获得快乐的程度,并对善良心怀厌恶。懒惰无视圣灵赐予的七种恩赐(智慧、理解、忠告、知识、虔诚、毅力和对主的敬畏),这种忽视会减缓灵性进展,忽略对邻人的各种慈善义务,失去对上帝的敬畏。
不同于其他致命罪,懒惰是一种遗漏之罪,它体现为对于愿望和/或行为的缺乏。
懒惰可能源自其他七宗罪中的任意一种。例如,因愤怒而忽略对父亲的责任。亨利·爱德华·曼宁认为,虽然懒惰的状态和习惯是一种致命罪,但这种趋向于懒惰的灵魂习惯本身不会是致命的,除非在某些情况下。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的作品中探讨了懒惰作为一种致命罪的性质,他在《炼狱》中遇到了懒惰的人,并由他的导师维吉尔解释,懒惰可以被视为爱的不足的结果。
在《圣经》中的《菲洛卡利亚》一书中,用“沮丧”一词代替懒惰,因为落入沮丧的人将会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懒惰也被定义为未能完成应做的事情,然而在古代对这一罪的理解是,这种懒惰或缺乏工作仅仅是冷漠或无动于衷的表现。与此同时,这种冷漠可以被视为爱的不足。在情感和认知上,懒惰的邪恶表现为对世界、对他人和对自我的缺少感受。懒惰首先造成与世界的隔离,然后是与自我的隔离。
从各种不同的灵魂状态中,懒惰不仅会破坏身体的生存,对其日常供养不加关心,还会使心智变得迟钝,使人无法关注于重要的事务上。如此,懒惰会妨碍个人在正义事业上的进展,成为通向败坏的道路。
根据彼得·宾斯菲尔德的妖魔分类,贝尔费戈是懒惰罪的首位恶魔。
心理学家威廉·巴克斯博士指出了懒惰与抑郁之间的相似性。 “抑郁涉及对努力的厌恶,而懒惰的道德危险在于这一特征。做出道德和灵性决策所需的努力,似乎特别不受欢迎和艰难。因此,懒惰的人便在罪恶的习惯中随波逐流,坚信自己毫无意志力,而那些只寻求生物和环境原因以及医疗方案的人使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
懒惰与悲伤之间的关联似乎不容忽视,这种心态如何影响你的灵性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