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 Hippel–Lindau病(VHL)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多系统的影响。这种疾病的特征是内脏囊肿和良性肿瘤,具有潜在的恶性转变风险。 VHL病是由于第3染色体(3p25.3)上的Von Hippel–Lindau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所造成的,这让许多患者面临健康的重大挑战。
VHL病的病征通常包括头痛、平衡和走路问题、头晕、四肢无力、视力问题,以及高血压。
VHL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癌症症状,包括脑血管瘤、嗜铬细胞瘤、肾细胞癌等。根据研究,VHL患者约有37.2%会出现血管瘤,而这些血管瘤通常在视网膜表现出来,导致视力丧失的情况比比皆是。其中,约40%的VHL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血管瘤,并且少数患者会在袭击中风、心脏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大多数VHL患者会在二十多岁时出现症状,而影响生育、学习及生活质量的可能性提高了。
VHL病是因为VHL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引起的。每个细胞都有两份这个基因,若其中一份发生突变,将导致不正常的VHL蛋白质产生。虽然第二份基因依然功能正常,但这足以增加肿瘤风险。这一疾病的遗传方式是自体显性遗传,意味着只需一份突变就会提升肿瘤的发展风险。根据统计,约20%的VHL病例是新的突变,而其余80%的病例则与家族遗传有关。
VHL蛋白质在调节氧缺乏诱导因子(HIF1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当缺氧情况发生时,这使得多种与肿瘤生长相关的基因得以激活。
对VHL病的诊断关键在于检测与它相关的肿瘤。在有家族病史的个体中,单个血管瘤、嗜铬细胞瘤或肾细胞癌的出现便足以诊断。而在无家族病史的情况下,则需要至少发现两种肿瘤来确诊。基因诊断在VHL病的诊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主要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以便进行家庭成员的筛查。对于新发病患,由于无法在白血球中发现突变,因此检测难度较高。
VHL病的早期认识及及时治疗可显著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由于VHL病可能导致多种肿瘤出现,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视网膜血管瘤、中枢神经软瘤、肾细胞癌和嗜铬细胞癌的筛查。若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瘤有症状,则通常进行手术,而视网膜的治疗通常包括光凝固和冷疗等方法。最新的研究还显示,Belzutifan这种药物正在进行试验,其可能对VHL病相关的肾细胞癌有效。
VHL病的发生相对较少,出生率约为每37000名新生儿中就有一例。 65岁时,VHL病的穿透率可达90%。据统计,临床确诊的平均年龄为26岁,为所有病患的共通点。 VHL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德国眼科医生Eugen von Hippel首先描述了眼睛的血管瘤,而Arvid Lindau则在1927年记录了小脑和脊髓的血管瘤。
一些著名案例中,特定家族的成员据信罹患VHL病,且该病可能与家庭成员间的情绪问题有关。
Von Hippel–Lindau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波及到心理和家庭的诸多方面。人类对于VHL病理解的深入,加上对治疗方法的探索,是否能真正改善这类患者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