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的历史上,Rosalie Alberta Rayner的名字常与她所参与的“Little Albert”实验密切相关。这一实验虽然引发过多的争议,但Rayner在育儿方面的观点同样值得深入探讨。她曾经提出“过多的母爱”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太过溺爱的母爱会变得有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它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
这段话揭示了Rayner对母爱的看法。她认为,过度的情感依赖可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亦难以形成健全的性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自主,而这种自主性往往是透过适度的距离和自我探索来实现的。
Rayner与John B. Watson共同发表的《心理学护理方案》一书中,提到了在母亲与孩子之间建构健康的情感依赖关系的重要性。她提出,当母爱过于强烈,以至于孩子无法学会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这种依赖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过度的母爱造成的情感依赖可能会对孩子的婚姻和社交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在她的研究中,Rayner指出,孩子的个性在两岁时就已基本定型。这意味着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个性形成有深远影响。因此,雷纳呼吁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会形成掣肘。她强调,适度的爱与支持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过多的母爱”的主题,Rayner的理念深入了情感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行为主义学派所强调的,是行为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应所形成的。因而,Rayner建议,应打破亲子之间过于紧密的情感依附,让孩子在适度的自主中成长。也就是说,父母应该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从自己的怀抱中走向探索的道路。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爱”似乎是所有亲子关系中的核心。然而,是否真的有“过多的母爱”的存在?当代心理学家对此观点的质疑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每个孩子的需求都是独特的,某些孩子或许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而有些孩子则可能更需要自由空间。因此,单纯以“过多”或“过少”来判断爱的程度是不够全面的。
“每位父母都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量身订做养育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Rayner因去世前的几年中,她的儿子们都曾面临抑郁的问题。尤其是她的大儿子William,最终选择了自杀。 James则提到,他父亲的行为主义原则对于他们的育儿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表达情感上,这让他和他的弟弟在情感管理上面临着巨大挑战。 James直言这种强烈的行为主义甚至重塑了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造成了低自尊的问题。
Rayner在她的著作中强调的母爱与情感依赖,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不妨思考,在育儿中,爱的表达应该如何平衡?过度的爱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种障碍?
面对这一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观点,我们应如何解读母爱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