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公教自1738年起颁布禁止信徒加入共济会的禁令,其根源在于对共济会哲学和价值观的深层抵触。这禁令由教宗克勉十二世于当年发布的教皇公文《In Eminenti Apostolatus》中明确提出,教会自此对此立场持续不变。
教会认为共济会的哲学理念与基督教教义相悖,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出现了反对共济会的言论,其中许多发源自对共济会反教权的担忧。
进一步的教会文件及随后的教皇通告也强调了共济会的反宗教及世俗化倾向。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关于教育与宗教的争论加剧,导致了教会和共济会之间的严重冲突。
根据教会的观点,共济会采取的自然主义立场对于基督宗教造成威胁。尤其是其使用的“宇宙最高建筑师”这一术语,被视为是偏向于自然神论的主张,这种观念在启蒙时代愈发盛行,并且被视为异端。
共济会的批评者指出其仪式与基督教信仰的彼此冲突,认为这样的混合可能导致宗教无意识。
尽管在1974年,梵蒂冈曾试图放松对共济会的禁令,然而不久后的报告再次强调教会对于共济会的禁止立场并未改变。 1983年,随着教会的《典范法》进行修订,虽然其中对共济会的明文禁令不再,但相关的禁止仍然生效。
此后,教会内部不乏声音质疑共济会的教义及其与基督宗教信仰的冲突。然而,部分分析指出,这一任务的困难在于共济会的成员在信仰上通常不会强调必须遵从某一特定宗教,这也反映了其包容性。
教会内部的交流亦显示出,很多坚持不加入共济会的信徒,对于共济会的文化和传统始终保持警觉。
进一步的争论还源于自由主义者主张的「政教分离」,彼时,教会看到这一概念作为对于其公共身份的挑战。共济会被指控在实际上寻求限制宗教的社会角色,这对于教会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
随着时代变迁,信徒与教会间关于共济会的观念也逐渐演变,很多人仍在寻求理解。此后的几十年内,对于信徒是否应加入共济会的讨论始终未能平息,而教会对此的立场,也始终保持着警惕的姿态。
回顾历史,不同宗教对于共济会的立场各异,但对于罗马公教而言,信仰的纯洁及教义的坚守是不可妥协之原则。
至今,保障教义正统性的呼声依然强烈,教会的反共济会立场在信徒心中根植深厚。虽然有些人展现出对禁令的不满或多元接受的态度,然而大多数信徒仍然确认遵循教会的指导是重要的信仰表现。
在当前多元宗教的世界中,教会与共济会之间的抗拒与理解的问题,是否能够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