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失聪问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不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根据统计,全球约有12.5%的青少年因噪音过度暴露而出现永久性听力损失。这让人不禁思考,这股失聪潮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能力自然下降,这一现象称为老年性听力损失或耳鸣。对于男性来说,这一过程可在25岁时开始,而女性则大约在30岁时。虽然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但这是一个正常的衰老伴随现象,与噪音暴露、毒素或疾病无关。
许多年长者会因为高血压、糖尿病或某些会损害耳朵的药物而使失聪风险增加。
根据数据,约有一半的听力损失案例与噪音有关。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指出,许多听力损失并非由年龄引起,而是由噪音暴露造成的。弱音暴露,如短期的高音量噪音(如枪声、烟火声),可能导致暂时性听力下降,通常在24小时内恢复,但持续的高噪音(如音乐会或夜总会)却可能带来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噪音引起的听力损失通常会在3000到6000 Hz的频率范围内造成灵敏度下降,形成一个独特的听力损失轮廓,称为“噪音凹槽”。
听力损失也可能是遗传的,约75-80%的案例由隐性基因遗传,而20-25%则由显性基因遗传。根据研究,遗传性听力损失可分为综合症性与非综合症性。其中只有听力问题的案例约占70%。
有一些突变基因对于琥珀色综合症、斯蒂克尔综合症和华登堡综合症有影响,是许多患有遗传性听力损失的人面临的疾病。
孕妇的酒精使用综合症被证实会导致高达64%的新生儿听力损失,而早产儿则因缺氧、感染、高胆红素等影响而增加耳聋风险。特别是那些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婴儿,最易受到伤害。
不同的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听力损失。例如,神经性耳聋可能影响听觉神经的功能,而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梅尼尔病则可导致耳内压过高,引起听力变化。慢性耳部感染、脑膜炎以及先天性耳朵畸形等疾病都是导致听力问题的常见原因。
一些化学物质,如铅、溶剂和氧化剂等,会对听力造成损害。根据2023年的一项系统性综述,酒精消费可能会增加听力损失的风险。此外,某些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和铂基化疗药,可能增强耳朵的毒性效应,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丧失。
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而受到听力损失的威胁,从噪音危害到遗传疾病,甚至是日常所接触的药物和化学品。因此,保护自己的听力,了解失聪的原因是极为重要的。那么,面对日益严峻的听力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更多的预防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听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