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回歸!《玻璃籠中的人》如何在柏林影展重獲青睞?

《玻璃籠中的人》(Tras el cristal)是一部1986年上映的西班牙心理恐怖片,由導演阿古斯丁·比利隆卡(Agustí Villaronga)執導,並由居內·梅斯納(Günter Meisner)、瑪莉莎·帕雷德斯(Marisa Paredes)及大衛·蘇斯特(David Sust)主演。本片靈感來自於吉爾·德·雷(Gilles de Rais)的故事,情節圍繞一位曾經的納粹兒童施虐者,他如今因為自殺未遂而癱瘓,依賴著鐵肺呼吸生存。一名自稱是他新護理員的年輕人,揭露其真實身份是他的受害者,並逼迫他目睹自己施加於他身上的暴行。由於影片探討納粹主義、兒童虐待、酷刑及同性戀等敏感主題,曾引起倍受爭議。

該片在201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入選放映,以慶祝Teddy獎30週年,這再次將這部爭議片推向聚光燈之下。

劇情概述

故事的主角克勞斯(Klaus)曾是一名納粹醫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童屍施加可怕的施虐實驗。戰後逃亡至加泰隆尼亞的一個偏遠村莊,持續對年輕的男孩施加暴行。克勞斯殺害了一名新受害者,隨後自殺未遂,卻導致癱瘓並需依賴鐵肺呼吸。

數年後,克勞斯由妻子格里塞爾達(Griselda)和女兒瑞娜(Rena)看護。隨著壓力和不滿加劇,格里塞爾達暗中希望丈夫去世。就在這時,安傑洛(Angelo)出現,向克勞斯提供了看護服務,然而他實際上是克勞斯過去的受害者,隱藏著復仇的陰謀。

安傑洛開始重現克勞斯對他施加的虐待,並逐步揭開了他特有的變態虐待行為,甚至在克勞斯面前重演輪奸與謀殺的過程。

影片的製作背景

《玻璃籠中的人》是導演阿古斯丁·比利隆卡的首部作品,1985年拍攝,部分經費由西班牙及加泰隆尼亞政府的文化部門資助。電影中的「玻璃籠」象徵著克勞斯在自殺後與世隔絕的生存狀態,這種設定陰暗而且引人深思。

影評與爭議

影評人斯蒂芬·霍爾登(Stephen Holden)在《紐約時報》中的評論稱這部電影為“一部典雅、令人不安的首部作品”,而全電影散發出的冰冷復仇幻想讓觀眾深思。

然而,影片中諸多的黑暗主題及無法言喻的倫理困境,使其在一些評論家眼中成為“不適合心智脆弱者”的作品。甚至在1995年,澳大利亞分類委員會對其進行審查時,最終拒絕了該片的放映申請。

電視與數位媒體的發行

在美國,這部電影於2004年5月25日以DVD形式發行,並在2011年8月11日首次以藍光光碟的形式登場。電影的附加內容包括導演阿古斯丁·比利隆卡的簡短採訪,深入探討了影片創作的背景及故事的根源。

結語

《玻璃籠中的人》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重現,無疑是在給觀眾帶來不安和深刻反思的同時,也再次讓我們思考過去的創傷與人性中的黑暗面將如何延續下去?

Trending Knowledge

死亡與復仇的交錯:安傑羅與克勞斯的扭曲關係是怎樣的?
電影《在玻璃牢籠中》(In a Glass Cage)是一部1986年西班牙心理驚悚片,由阿古斯提·比利亞隆加編劇並執導,講述了一名前納粹醫生克勞斯的扭曲故事。在這部極具爭議的作品中,死亡與復仇交織,呈現了安傑羅對克勞斯新聞的復仇。電影在探討納粹主義、虐待、童年創傷等重核心主題時,引發了不同的觀點與討論。 劇情概述 克勞斯曾是一位納粹醫生,在二戰期間對兒童進行可怕而虐待的實驗。戰
黑暗童話:這部電影如何探索納粹與性虐待的禁忌?
在1986年上映的西班牙心理驚悚電影《在玻璃籠中》(Tras el cristal)由阿古斯蒂·維亞隆加(Agustí Villaronga)執導,影片探討了令人不安的主題,包括納粹主義、性虐待和虐待。這部電影的故事圍繞著一位前納粹醫生的生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孩童進行了殘酷的手術和折磨,當戰爭結束後,卻因自殺未遂而終生依賴鋼鐵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位聲稱是他的新護理人員的年輕男子出現,這個
禁忌與爭議:為何《玻璃籠中的人》在影壇引起巨大震撼?
《玻璃籠中的人》(Tras el cristal)是一部1986年的西班牙心理恐怖電影,由阿古斯丁·比亞隆加(Agustí Villaronga)編劇和執導,電影的主題深入探討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影片以納粹醫生克勞斯(Klaus)為主角,探討了他過去所犯下的可怕罪行以及他受到的報應。隨著故事的深入,影片因其爭議性內容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特別是與納粹主義、戀童癖、酷刑和同性戀等敏感話題的交織。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