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6年上映的西班牙心理驚悚電影《在玻璃籠中》(Tras el cristal)由阿古斯蒂·維亞隆加(Agustí Villaronga)執導,影片探討了令人不安的主題,包括納粹主義、性虐待和虐待。這部電影的故事圍繞著一位前納粹醫生的生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孩童進行了殘酷的手術和折磨,當戰爭結束後,卻因自殺未遂而終生依賴鋼鐵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位聲稱是他的新護理人員的年輕男子出現,這個人實際上是昔日的受害者,他的出現掀開了一系列恐怖的復仇計劃。
電影的人物設定十分黑暗。克勞斯(Klaus)是一名德國醫生,他在二戰期間從事非人道的實驗,對無辜的孩童進行折磨。故事設置在加泰羅尼亞的一個偏僻小村莊,克勞斯在那裡過著隱秘的生活,直到他的過去開始找上他。在他的妻子格里塞爾達(Griselda)和女兒雷娜(Rena)的陪伴下,克勞斯的生活充滿了不安。這時,安傑洛(Angelo)出現了,表面上是幫助克勞斯護理的護士,實際上卻是他曾經的受害者,尋求報復。
隨著故事的展開,安傑洛不但单纯复仇,他逐渐开始模仿克勞斯曾經對他的虐待,扭曲了父權與支配的概念。
在這部影片中,納粹主義和性虐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深刻而不安的反思。克勞斯的鐵肺成為他的囚室和罪疚感的象徵,預示著他過去的罪行無法逃避。安傑洛不單是克勞斯的極端復仇者,還是一個扭曲的舊傷記憶的具現化。他的行為裡充滿了復仇的快感與虐待的欲望,此情此景挑戰了公眾對於受害者與施害者角色的固有理解。
影片視覺上使用了陰暗的色調和壓迫感十足的構圖,帶來了一種持久的不安感。
《在玻璃籠中》自推出以來便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由於其敏感的主題和情節設定,它在許多國家面臨審查和禁播。影片在澳大利亞被拒絕分類,無法在市場上販售或放映,類似地在英國也未進行分級,反映出電影所觸及的禁忌主題使得受眾難以接受。贊同者認為,這部影片是一種有力的社會批判,而反對者則斷言其本質的陰暗將所有希望都擊潰。
即便面對如此巨大的爭議,這部電影仍然在影評界獲得了一定的讚譽,被視為一部令人不安、圖像風格引人入勝的作品。
這部電影的拍攝和隨後的反響讓人反思觀看暴力與悲劇的本質。《在玻璃籠中》不僅是一部恐怖電影,更是一部政治和心理的隱喻。透過熾熱的報復幻想,影片所挖掘的深層人性問題以及心靈創傷的影響,使得觀眾不得不面對最深層的恐懼和禁忌。
在面對如此極端的題材時,我們應該思考:這些故事究竟是對人性暗面的揭露,還是對我們道德界限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