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航行中,一個關鍵的概念是「圖表基準面」,它是水位面,作為水深顯示和潮高預測的起點。圖表基準主要基於一些潮汐相位來定義,這些相位通常稱為潮汐基準(tidal datum)。本文將探討圖表基準的概念及其對航海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如何通過潮汐數據來支持更安全的海上作業。
圖表基準的定義有助於確保所有預測的潮高均為正值(或為零),從而避免潛在的模糊性。
圖表基準的定義包括最低天文潮(LAT)和平均低水位(MLLW)等幾種常見的潮汐基準。LAT是指在平均氣象條件下,能預測的最低潮位,而MLLW則是指在19年的觀測期間內每天錄得的最低潮的平均水平。這些基準不僅幫助我們理解水深,還能影響到航行的安全。
最低天文潮(LAT)是能在不同天文和氣象條件下進行預測的最低潮位,而最高天文潮(HAT)則是可以觀察到的最高潮位。這些潮汐指標可為沿海地區的船舶導航提供必要的信息。
平均高水位(MHW)是過去幾年間所有日常高水位的平均,而平均低水位(MLLW)則是19年內的每天最低潮位的平均。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資料,這一計算周期能夠準確反映潮汐的變化,為潛在的海上航行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美國潮汐數據的19年周期被稱為國家潮汐基準時期,這一安全指標將在海上導航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國家水文機構已在建立以1980年大地測量參考系統(GRS 80)為基準的圖表基準方面取得了進展。這使得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直接適配潮汐數據,從而提高了海上航行的精準性。
航行圖表和潮汐表中列出的深度和水位高度相對於圖表基準。在這些數據的幫助下,船員可以計算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水深,這對於防止船隻觸底至關重要。盡管如此,使用不同坐標系統(如重力基準和其他基準)時,將會導致水深計算的錯誤,因此準確性非常重要。
海洋環境不斷變化,氣候影響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也對潮汐數據的準確性帶來挑戰。海洋學家和水文專家需要繼續對數據進行更新和修正,以應對這些挑戰以確保航行的安全。因此,了解及掌握這些潮汐數據的變化,將對未來的海上航行至關重要。
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潮汐數據來提高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