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珍珠港事件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加劇,美軍展開了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行動,此舉不僅摧毀了日本的城市,還導致逾241,000至900,000的平民死傷。文中將探討美軍為何不懼日本抵抗而實施大規模轟炸的原因,以及這些行動對日本的深遠影響。
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決定展開一系列的空中打擊,在當時的戰略規劃中,針對日本的轟炸行動計劃已於1940年制定,但由於當時缺乏足夠的長程轟炸機,實施計劃相對困難。
隨著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的服役,戰略轟炸計劃才真正開始在1944年中期展開。
美軍轟炸日本的第一波名為杜立特突襲,該行動雖然造成的傷亡不大,但卻在心理上對日本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此後的兩年,隨著轟炸機性能的提升及基地的擴建,美軍的轟炸行動愈發頻繁。
1945年對於日本的轟炸更是無法逆轉,城市的燃燒和人民的死傷讓日本政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美軍在對日空襲的初期遭遇了許多挑戰,從1944年開始,隨著從印度和中國的基地起飛,攻擊日本本土的行動開始顯現成效。尤其是針對城市生成的火災轟炸,造成極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在面對美軍的空中攻擊時,日本的防禦體系顯得捉襟見肘。缺乏防空飛行器與抗擊能力,加上燃料短缺和飛行員訓練不充分,使得日本空軍難以抵擋B-29的轟炸。
對日本城市的轟炸頻繁且致命,不僅精確度不高,更是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
隨著戰爭的推進,對於美軍轟炸行動的道德質疑逐漸浮現,尤其是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轟炸,這引發了關於正義與必要性的激辯。無數生命的喪失讓這些討論越發尖銳。
美軍的空中攻擊行動最終促使日本在1945年8月中旬宣告投降,結束了這場延續多年的戰爭。然而,這一系列行動的背後,所引發的道德反思仍在持續。人們不禁要問,為了勝利,我們是否可以忽視基本的人道原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