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消費者行為的背景下,購買決策過程是消費者在市場交易中進行決策的心理過程。無論是在購買商品或服務之前、期間或之後,這一過程都包含了多個層面與選擇。研究顯示,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的決策受到多個因素影響,包括情感及理性考量,而某些決策往往也隱含著激烈的心理活動。知名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完全理性的經濟行為者的假設並不現實,因為人們在信息處理能力上存在限制,導致許多決策未必理想。
「即使購買決策過程是高度理性的,所需的產品信息和知識亦常常質量或範圍缺乏。」
在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中,可以概括為五個主要階段:需求認知、信息搜索、替代品評估、購買決策和購後行為。這五個階段的分析不僅可以幫助企業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也能讓消費者自身在面對多樣化選擇時,作出更明智的判斷。
第一階段是需求的認知。消費者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才能進一步考慮產品的購買。這種需求的產生可能來自內部刺激(如:飢餓、口渴)或外部刺激(如:廣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提供了一個框架,認為需要在層次上是按照優先順序排列的,只有滿足某一層次的需求後,才能轉向更高層次的需求。
當消費者認識到需求後,下一步是信息搜索。現今的數位媒介提供了無窮的資料來源,消費者可以利用印刷媒體、視覺媒體或語音媒體來尋找信息,以便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一旦開始搜索,消費者會發現多個產品需評估的替代品,這也會影響接下來的評估階段。
在替代品評估階段,消費者會根據產品的各種特徵對不同的品牌進行評估。自己的態度和參與程度會影響這一過程。如果消費者對某個品牌有高度的興趣,則會對多個不同的品牌進行深入評估,反之則可能僅針對一個品牌進行考量。
「態度使人形成特定的心理狀態,影響了他們對購買對象的喜好。」
第四個階段是購買決策,消費者在評估所有的選項後,終於做出購買的決定。然而,這一決策過程可能會受到其他消費者的負面反饋或突發情況的影響。例如,一位消費者原本打算購買相機,但因朋友的負面評價而改變主意。
最後一個階段是購後行為,消費者在購買後對產品的滿意度會影響未來的購買行為。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感到滿意,他們可能會再次選擇相同品牌,甚至跳過信息搜索和替代品評估的過程。反之,若他們感到失望,則會將不滿意的信息傳遞給其他潛在消費者。
「在購後階段,顧客常常會經歷認知失調,質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鑑於以上的五個階段,我們可以明白,消費者在進行購買決策時並非線性思考,而是根據所面對的產品特性、自己的情感反應而進行回饋式的過程。因此,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當面臨選擇時,是否能夠善用這一過程,全面考量不同替代品的特點與優劣,以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