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ic,或特別稱之為古典曼達語,是曼達主義的禮拜語言,屬於東南亞拉美語的一種變體,主要在伊拉克南部及伊朗西南部的曼達人社區中使用,並用於他們的宗教書籍中。這種語言至今仍然由曼達神父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現代的曼達語後代被稱為新曼達語或現代曼達語,僅由少數曼達人在伊朗的阿赫瓦茲(Ahvaz)和霍拉姆沙赫爾(Khorramshahr)講說。
曼達語以其豐富的母音字母(如:aleph、he(僅在結尾位置)、‘ayin、waw、yud)和所謂的完整拼寫聞名於世,並且其詞彙受伊朗語和阿卡德語的影響尤為顯著,特別是在宗教和神秘術語方面。
古典曼達語屬於東南亞拉美語群,與猶太巴比倫亞拉美語方言密切相關,但與在伊拉克中央及南部的無釉陶碗上出現的各種咒語文本中的阿拉美語方言關係較少。曼達語被視為壹種與東北阿拉美語方言Suret的姊妹語言。
這種東南亞拉美語方言的傳承主要通過宗教、禮儀和神秘文本進行,大多數文本現存於多個學術機構如:牛津的德勞維收藏、巴黎國家圖書館、倫敦的英國圖書館以及各個曼達人的家庭中。特別早期的書面物品,如耳陶制的咒語碗與曼達語銀捲軸(護身符)等,對於語言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曼達語的語音學中,glottal stop [ʔ] 被認為在曼達語中已經消亡。/k/ 和 /ɡ/被視為硬顎音,通常發音為 [c] 和 [ɟ]。而 /x/ 和 /ɣ/ 則被認為為雜音音,但更常發音為[χ]和[ʁ]。
曼達語是使用曼達語字母書寫的,該字母由23個字母組成,並且其起源及發展仍然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曼達語的字典學者包括諾爾德克(Theodor Nöldeke)、利茲巴爾斯基(Mark Lidzbarski)、暨德羅威爾(Ethel S. Drower)等。
新曼達語代表著曼達語在語音和形態發展中的最新階段。儘管沒有猶太巴比倫阿拉美語的直接后裔存活至今,但現在所講的多數新阿拉美語方言屬於猶太巴比倫阿拉美語和曼達語的東部亞族,當中包括新曼達語,該語言可被認為是晚期古典語言方言的直接後裔。
新曼達語保留了一種閃米特語系的「後綴」變化(或完美變化),而在其他方言中卻已經失傳。新曼達語的語音系統與其他東部新阿拉美語方言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顯示,文化移民和宗教迫害致使曼達人轉移居住地,並使曼達語在歷史上逐漸發展。在20世紀的伊朗—伊拉克戰爭之前,最多的曼達語講者位於霍拉姆沙赫爾。然而,隨著社區的外流,目前阿赫瓦茲仍是伊朗境內唯一有較多新曼達語講者的社區。
回顧全文,我們可以看到曼達語在保持古代語言特徵上的獨特地位。這種語言不僅是失傳語言的聲音和形態的一種保存,還是當代文化的一部分。面對這項語言和文化的濟窮境地,我們或許要思考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應該如何確保這些珍貴的語言和文化資產不會消失於歷史的河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