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達語,即古典曼達語,是曼達教的宗教語言,屬於東方亞拉姆語的一種變體,主要在位於伊拉克南部和伊朗西南部的曼達社群中使用。這種語言在曼達教的宗教文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現代,曼達教的祭司仍然在其宗教儀式中使用曼達語。
曼達語的現代後裔被稱為新曼達語或現代曼達語,在伊朗的艾哈瓦茲及霍爾拉姆沙赫由少數曼達教徒所使用。這種語言的使用不僅限於伊朗,其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古典曼達語仍在伊拉克的巴格達以及全球的曼達人社群中被廣泛認可,特別是在美國、瑞典、澳大利亞和德國。
曼達語以其豐富的元音字母(如艾、赫、阿、賽、瓦、猶)著稱,這種特點使其書寫具有特殊的魅力。
此語言的特色還包括其對伊朗語言和亞述語的影響,尤其是在宗教和神秘術語方面。曼達語不僅受猶太巴勒斯坦亞拉姆語和撒馬利亞亞拉姆語的影響,還受到希臘語、拉丁語及阿卡德語和帕提亞語的影響。這一切使得它成為一種語言的混合體,反映了曼達教徒所處的獨特歷史和文化背景。
古典曼達語屬於東南亞拉姆語組,與猶太巴比倫亞拉姆語方言密切相關,但與發現於無釉陶碗上的各種亞拉姆語方言關係較少。它被視為另一種位於北方的亞拉姆語方言——蘇爾特語的姊妹語言。
這一東南亞拉姆語方言通過宗教、典禮和祕密文本進行傳播,絕大多數目前保存在德羅維爾藏書、牛津博德利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和倫敦大英圖書館中。此外,許多曼達教徒家庭中也保存有宗教文本,這些文本的早期傳譯對於研究語言的發展至關重要。
曼達教的過去與文化能從5世紀到7世紀的陶碗上以及金屬護符上的文字中找到答案,這些文字在他們歷史上生活的地區被發現,特別是在伊拉克的瓦西特和巴士拉之間。
曼達語中,喉塞音[ʔ]已消失,而/k/和/g/通常表現為[ʧ]和[ʤ]的顎音。在元音方面,短音[o]常常被短音[ɔ]所取代。
曼達語使用曼達語字母書寫,由23個音素組成,其中最後一個為連寫。字母的起源和發展仍在討論當中。字典學家主要包括諾爾德克、利茲巴爾斯基、德羅維爾等人,這些人在研究曼達語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新曼達語是曼達語在發音和形態發展階段的最新形式。由於歷史因素大多數新亞拉姆方言之間互不可理解,此外,現存的曼達語主要在伊朗的艾哈瓦茲和霍爾拉姆沙赫一帶使用。1980年代的伊朗-伊拉克戰爭使不少曼達教徒流離失所,然而艾哈瓦茲社區仍保留了一定比例的曼達語使用者。
現在已經滅絕的伊拉克方言曾由E.S.德羅維爾所記載,這也顯示了語言隨時間變遷的演變。
以下是曼達語的範例文本,取自《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
曼達語:".ࡊࡅࡋ ࡀࡍࡀࡔࡀ ࡌࡀࡅࡃࡀࡋࡇ ࡀࡎࡐࡀࡉࡅࡕࡀ ࡅࡁࡊࡅࡔࡈࡂࡉࡀࡕࡀ ࡊࡅࡉ ࡄࡃࡀࡃࡉࡀ."
這段文本的意義在於強調人類的尊嚴和權利,而曼達語的運用讓這一信息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曼達語是一種奇特而富有文化意義的語言,其歷史和發展中所融合的多種語言影響,無疑讓它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語言的未來仍然令人堪憂,究竟未來將會如何發展與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