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中,maser與激光之間的關係令人驚訝且發人深思。這些設備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maser是一種通過受激發射放大電磁波的裝置,最早在1952年被提出,而激光則是基於相同的原理,但產生可見光波段的高頻共振輻射。
maser的全名是「微波受激輻射放大」,其概念由尼古拉·巴索夫、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及約瑟夫·韋伯於1952年引入,而同年查爾斯·亨利·湯瑟斯、詹姆斯·戈登和赫伯特·齊格在哥倫比亞大學建造了第一台maser。這些科學家的貢獻使他們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對於受激發射理論的研究。
masers可作為高精度的頻率參考,主要用於原子鐘系統中。這些「原子頻率標準」的穩定性和精度絕對值極高,通常可以用於導航系統、通信設備甚至深空探索器的信號增強。
在1960年,基於受激發射的原理,湯瑟斯與亞瑟·肖洛合作開發出激光並建造了第一台運行模型,這一技術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現代的maser可設計用來產生微波,甚至是廣播和紅外頻率的電磁波。隨著技術的進步,maser的用途也愈發廣泛,如在無線電望遠鏡和空間通信站中作為低噪聲的微波放大器。
maser的運作原理早在1917年就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這一概念的提出拉開了對於受激發射的廣泛研究。1952年,韋伯在電子管研究會議上首次描述了maser的理論原則,隨後進一步發展出來的不同類型maser,包括氫maser、氨maser、自由電子maser等等,每一種都有其特定的應用領域。
氫maser是用於原子頻率標準的一種,它的設計與最初構思的非常相似,利用原子氫之間的受激發射實現高穩定性和高精度的微波信號。
目前使用的maser技術在工業和科學研究中均受到廣泛應用。在無線電望遠鏡中,masers可用於低噪聲增強深空探測器所接收的微波信號,尤其是在冷卻至極低溫後的運行中,具有良好的信號質量和穩定性。
不僅如此,masers還被視作原子時鐘的核心部分,透過準確的頻率計量來協助維持國際標準時間。這些時鐘在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其他導航應用中至關重要,股市和金融交易也因其精確度而受益匪淺。
進入21世紀,對maser技術的探索仍在持續進行。2012年,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及帝國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室溫下運行的固態maser,這是一項突破性的創新,可能會擴展其應用範圍,更加普及和實用。
此外,隨著合成鑽石材料的進步,英國的研究團隊在2018年展示了利用氮缺陷實現持續波maser震盪的技術,可能將在光學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maser與激光在理論基礎上的密切關系不僅推動了實驗物理的發展,也促進了應用科學的進步。在未來,這樣的技術整合將會帶來什麼樣的驚人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