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輻射的應用在近代科技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maser——微波增幅器由刺激發射產生的裝置,則是改變我們對無線通信理解的重要發明。自1953年首次實現以來,maser的技術發展不僅促進了無線通信的進步,還使我們得以探索深空、精確計時以及進行天文觀測。
maser的概念由尼古拉·巴索夫、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和約瑟夫·韋伯於1952年提出,而查爾斯·H·陶恩斯、詹姆斯·P·戈登和赫伯特·J·齊格則在1953年於哥倫比亞大學建造了首個氨maser。這個裝置利用激發氨分子的刺激發射來產生微波增幅。由於這一創新,這三位科學家於1964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maser的基本原理來自於愛因斯坦在1917年提出的刺激發射理論。」
maser基於刺激發射的原理工作,這是一種使原子或分子在激發狀態下自發產生相位相同光波的過程。當特定的原子或分子被激發時,它們能夠在特定的頻率上增強輻射,從而產生一致的微波信號。
目前有幾種類型的maser,包括氫maser、氨maser和自旋maser等。氫maser尤其受到青睞,因為它們作為原子頻率標準的穩定性和準確性,使其在國際原子時標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2012年,來自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和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在室溫下運行的固態maser,這帶來了全新的技術前景。而在2018年,合成鑽石中所含氮-空穴缺陷的研究顯示出連續波maser的振盪,進一步擴展了maser的應用潛力。
「maser作為高精度的頻率參考,成為了多種原子鐘的核心元件。」
maser的高精度和低噪聲特性使其在無線通信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例如,早在1960年代,噴氣推進實驗室就開發出maser,用於深空探測器接收S頻段微波信號的超低噪聲增幅。
天文學領域中,maser現象也尋找到應用。從星際空間中被發現的水分子maser,當星際區域的水分子經過人口反轉時,能夠在約22.0 GHz的頻率上發出輻射,這使它們成為無線電宇宙中最亮的光譜線之一。
maser的發展不僅在技術上推進了人類對無線通信的認識,也在深空探索和精確計時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的maser技術又將為我們帶來哪些驚人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