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亦稱作普通蕎麥,是一種屬於蓼科的開花植物,主要以其類似穀物的種子為人熟知,並常作為覆蓋作物種植。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蕎麥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在如今的中國雲南省一帶開始起源與栽培。蕎麥並不是真正的穀物,也不屬於禾本科,它與 sorrel、蓼草以及大黃等植物更為近親。儘管如此,由於其種子的高澱粉含量,蕎麥被視為一種偽穀類的植物,適合用於各種烹飪需求。
「蕎麥的命名來源於其四面體的種子形狀,與榛栗樹的堅果相似,因此命名為「buckwheat」或「beech wheat」,意指像榛栗的穀物。」
蕎麥是一種生長至約60公分高的草本一年生開花植物,擁有紅色的莖和粉紅色或白色的花朵。它的葉子呈箭頭形,果實為約5-7毫米的堅果,具有三個顯著的尖角。根據研究,蕎麥最早源於中國南中部及西藏,並已被引入至適合的氣候地區,如歐亞、大洋洲及美洲各地。
普通蕎麥的野生祖先為F. esculentum ssp. ancestrale,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便開始在人類耕作中出現。蕎麥的種植起初是在東南亞內陸的地區,大約在公元前2600年時中國古代的遺跡中就已經找到蕎麥的遺存。至15世紀時,蕎麥已傳播至中東及歐洲,是歐洲早期引入北美的作物之一。至2006年,各地的蕎麥種類已普遍種植,其中在印度的蕎麥粉在許多慶祝節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人們在節日食用的主要食物。
蕎麥是一種短生長季作物,非常適合在低肥力或酸性土壤中生長。作為快速成長的植物,蕎麥可以在短期內抑制夏季雜草的生長,並廣泛用作夏季的覆蓋作物。根系的特性使得它能在潮濕的土壤中深入生根,提供穩定的養分來源。截止到2022年,全球蕎麥的產量達到了220萬噸,其中以俄羅斯的產量最高,達到全球總產量的55%。
蕎麥是一種富含營養的食物,每100克的乾蕎麥提供343卡路里的食物能量。它含有高達72%的碳水化合物,並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及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最重要的是,蕎麥不含麩質,因此對於患有麩質相關疾病的人士來說,是一種安全的選擇。然而,儘管蕎麥本身無麩質,其產品可能會因交叉污染而含有麩質,因此在選擇時須特別留意。
「蕎麥的文化用途廣泛,不同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烹飪方式,例如俄羅斯的蕎麥煎餅、法國的蕎麥餅乾或西亞的蕎麥粥。」
蕎麥的果實是一種堅果,內心包裹著一顆穀粒,其白色的澱粉內胚乳是製作蕎麥粉的主要原料。蕎麥麵食在許多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尤其在日本的蕎麥麵、韓國的冷麵,甚至在法國的蕎麥薄餅中都有廣泛的應用。此外,蕎麥也被用於製作啤酒、威士忌及多種茶飲,成為一種多元的食品選擇。
以蕎麥為原料的各項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同時也面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土壤可持續性等挑戰。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蕎麥在日常飲食中的需求。
在享用這種健康、美味的食材時,我們是否在思考我們的飲食選擇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