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佔該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大多數這些阿拉伯人是1968年之後仍然生活在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公民及其後代。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人口約為210萬,約佔以色列總人口的21%。這些公民中的大多數希望以巴勒斯坦以色列公民的身份來稱呼自己。自1948年以色列成立以來,這個身份的演變反映了複雜的政治、歷史和文化背景。
這些阿拉伯公民大多生活在阿拉伯人為主的城鎮和城市,在這些地區中,有些地方 是以色列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以色列建國時,對留在該國領土內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給予了國籍,但是這些公民在1966年前被置於軍事法之下,面臨歧視。隨著1967年六日戰爭的爆發,以色列對包括東耶路撒冷及戈蘭高地在內的多個地區進行了佔領,儘管如此,2022年只有大約5%的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擁有以色列國籍,因為巴勒斯坦社會普遍對自然化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是對佔領的默許。這一情況在第二次起義之後有所鬆動,但以色列卻加大了申請的困難,2021年經批准的巴勒斯坦新申請僅有34%的通過率。
阿拉伯公民的身份認同充滿了矛盾與複雜。他們既想要被認可為以色列的公民,但又希望保留其巴勒斯坦的民族身份。
在身份選擇的問題上,阿拉伯公民擁有廣泛的自我認同。有些人會稱自己為阿拉伯以色列人或巴勒斯坦以色列人,還有一些人則會簡單稱自己為巴勒斯坦人或阿拉伯人。根據2012年的報導,大多數人更傾向於使用「巴勒斯坦以色列公民」這個稱謂。這顯示出身份認同的強烈個體需求,以及他們在以色列社會中的存在感與緊張關係的複雜性。
隨著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興起,阿拉伯公民的自我認同也在不斷進化,越來越多的人表達出對巴勒斯坦身份的認同。
雖然以色列政府官方將這些人稱為「阿拉伯以色列人」,但一些阿拉伯公民卻批評這個名稱,認為這掩蓋了他們與巴勒斯坦的歷史連結。根據調查,大多數阿拉伯公民已經不再單純的認同自己為「以色列公民」,而是更多地接受了「巴勒斯坦身份」。相對於表達以色列身份,人們越來越不滿意這種界限模糊的身份。
在接受的一次調查中,約有69%的阿拉伯公民選擇了主要的巴勒斯坦人身份,與30%的以色列阿拉伯人身份形成鮮明對比。
以色列的杜魯茲和喀爾克西人的身份問題同樣複雜。這些群體在以色列社會中以民族身份的特殊方式存在,他們更願意接受以色列的身份,並在某些情況下主動參加以色列的武裝部隊。而大多數阿拉伯公民則拒絕這種身份認同。這一點從他們的歷史記憶中可以看出,許多人對1948年那場所謂的「獨立戰爭」或「災難」的解讀存在根本分歧。
對於今日的阿拉伯公民來說,維持他們的民族身份和以色列公民身份之間的平衡,是一項持續的挑戰。
面對這些矛盾與身份的複雜性,許多阿拉伯以色列人仍然在尋找一種更具包容性的自我認同,這樣的認同既可以反映他們獨特的文化和民族背景,也能確保他們在以色列社會中獲得公平的對待。這一過程是一種持續的探索,並且與社會的變遷、政治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究竟,這些阿拉伯公民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