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的民族結構中,阿拉伯公民是最大的少數族群,他們大多是曾經的巴勒斯坦公民,至今仍然居住在如今叫做以色列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阿拉伯公民越來越傾向於自我認同為「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公民」。在1948年的以巴戰爭後,以色列成立,其拉拢了留在其領土內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將公民身份賦予這部分人。然而,這些公民在1966年之前一直受到軍事法的約束,並遭受系統性的歧視。
因此,直到1966年,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面臨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這種情況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更是加劇。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建立了複雜的身份認同結構。大部分人自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或巴勒斯坦人,同時也擁有以色列的公民身份。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口約為210萬人,佔總人口的21%。這個族群傾向於住在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城市和城鎮中,其中一些地區的貧困程度居於全國之首。
他們的學校與猶太以色列人所就讀的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開的,這加深了社會的隔閡。
Arab political parties traditionally did not join governing coalitions, but this changed in 2021 when the United Arab List broke new ground as the first Arab party to become part of the ruling coalition. 這次的政治變化引發了大量對阿拉伯公民身份及其與以色列國家關係的辯論。
身份認同的構成是多元且引人注目的,許多人選擇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身份。一般來說,以色列的政治環境中,支持以色列的人較多使用「以色列阿拉伯人」這一稱謂,而批評以色列的人則傾向於使用「巴勒斯坦人」這一稱號。媒體和學術界對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人的稱呼也表現出顯著的差異。
根據《紐約時報》,大多數阿拉伯公民更願意自我認同為「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公民」,而非「以色列阿拉伯人」。
對許多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人來說,他們的身份認同中不僅僅是涉及國籍的層面,還包括他們的文化背景、語言和宗教信仰。大多數阿拉伯以色列人是穆斯林,但也有顯著的基督徒和德魯茲少數群體。在這個族群中,出身於不同地區的阿拉伯人,如北部的黎巴嫩阿拉伯人和中部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語言和文化上各具特色,形成了所謂的以色列阿拉伯語方言,這是在當地使用的阿拉伯語中融入了許多希伯來語的外來詞和短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人的自我身份和與以色列的關係變得愈發複雜。在政治上,這些公民考慮自己為土著人民,他們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身份與以色列公民身份之間的矛盾常常造成緊張。這種矛盾在不同場合的表達中,無不顯現出來。
一位阿拉伯公眾人物曾形容道:「我的國家與我的民族處於戰爭之中。」這句話深刻表現了身份的困境。
在以色列的社會中,對於自我身份的定義並不簡單。根據最新調查的數據,大約三分之一的阿拉伯公民認為「以色列公民」是他們身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但其中的差異也很明顯。例如,大約32%的受訪者認為「阿拉伯身份」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23%的人強調對宗教的認同。至於「巴勒斯坦身份」,雖然只是少數,但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存在。隨著對身份認同的調查逐漸增多,專家認為「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這樣的混合身份將會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
屬於德魯茲和克爾克斯族的以色列公民,則在身份認同和與以色列的關係中表現出較明顯的支持對方的態度。德魯茲和內蓋夫及加利利的贝都因族群通常更願意自我認同為以色列人,而不是強調阿拉伯身份。對於他們來說,與以色列的緊密關係源自於對國家的忠誠與社會的融合。
然而,整體上看,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人的身份認同依然充滿矛盾和掙扎。
這種身份的混合與矛盾對於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人來說,無疑是复杂又引人深思的現象。面對這樣的情形,在尋求法律和身份承認的過程中,他們能否找到一條平衡之路,既能維護自己的民族認同,又能在以色列的社會中尋求更多的包容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