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閉症和性別差異的心理學理論,最為人所知的是同理心-系統化理論(E–S 理論),由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於2002年提出。這一理論不僅深入探討了自閉症的社交與溝通症狀,也試圖解釋男性與女性在神經生物學上的差異。
這個理論將個體依照他們在同理心思考(E)和系統化思考(S)方面的能力進行分類,從而搭建起理解自身行為的一座橋樑。
在這一理論中,E>S的模式更常見於女性,而S>E的模式則更多見於男性。巴倫-科恩及其同事認為,E–S 理論更具預測性,能更好地預測誰會選擇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
自閉症的同理心-系統化理論源於巴倫-科恩對於性別認知差異的重新詮釋。他指出,為何自閉症的認知困難出現在女性通常表現更好的領域,反之亦然。他在其著作《本質的差異》中指出,男女性之間的差異雖然存在,但並不至於讓彼此無法理解。
巴倫-科恩的E–S 理論經過實證檢驗,並在其研究的不同版本中獲得支持,顯示認知能力並不只是受社會化影響。
透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他的團隊提出,母體中胎兒睾酮(FT)水平與同理心和系統化能力之間存在正反相關。簡單來說,較高的胎兒睾酮水平會對自閉症特徵的發展產生影響。
巴倫-科恩和他的研究小組指出,胎兒睾酮的增加可能導致了男性在許多行為特徵上的優勢。這些生物因素的存在,可謂自閉症特徵的一個根源。實證研究表明,自閉症患者的胎兒睾酮水平普遍較高,這與許多自閉症的行為特徵相一致,包括較低的眼神接觸。
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巴倫-科恩的團隊分析了19677個母體羊水樣本,結果發現未來發展自閉症的人胎兒類固醇水平,包括睾酮,顯著升高。
這些數據表明,胎兒期間的生物環境在自閉症的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自閉症者的大腦結構及其發展也會受胎兒睾酮水平的影響。
巴倫-科恩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多種可能的進化心理學解釋,來解讀性別差異。例如,更優秀的同理心可能能改善女性對兒童的照顧,而男性的系統化能力則能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狩獵技巧。
他指出,自閉症其實是男性大腦特徵的極端表現,這在其著作《本質的差異》中得到了清晰的闡述。
這些見解引發了對自閉症的極端男性大腦理論的深入探討,該理論認為,自閉症狀相當於男性大腦的一種極端化。
自閉症的同理心可以分為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研究表明,自閉症患者的自我報告顯示,他們的情感同理心顯著低於常人,而他們對他人痛苦的個人困擾感受卻保持在正常水平,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
有學者指出,這種對同理心的缺失可能與他們的理論思維能力不足有關。
這會使得自閉症患者在理解他人情感和視角時遇到困難,最終導致他們無法有效地與他人交流。
儘管巴倫-科恩的E–S理論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評。有論者認為,該理論的研究基礎過於依賴社會性別主義,且對於自閉症的某些特徵無法給出全面解釋。
例如,一些學者表示,對於自閉症特徵的理論化過度簡化了大腦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此外,對於自閉症的性別差異,有研究指出,男孩和女孩的發展差異並不顯著,這對E–S理論的性別觀點提出了挑戰。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對於自閉症的理解不斷演進,我們也許應該重新思考,荷爾蒙與大腦的發展會如何影響自閉症目前的診斷與治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