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是臉部肌肉運動和位置的反映,這些動作向觀察者傳達一個個體的情感狀態,並且是一種非語言交流的形式。這些表情是人類之間傳遞社會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時在大多數其他哺乳動物和某些其他動物物種中也會出現。人類可以自發或非自發地表達面部表情,而負責控制這些表情的神經機制在每種情況下都不同。自發的面部表情往往是社會培養的,並且依賴於大腦的皮層路徑;相對地,非自發的面部表情被認為是先天的,並且通過亞皮層路徑進行。因此,面部表情在社會互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自發的面部表情往往未經意識,而是出於情感的自然流露。
面部表情的形成主要依靠臉部的肌肉。這些肌肉因胚胎發育而形成,通過移動皮膚來改變臉上的特徵。上顎、下顎及其他面部肌肉在表達情感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部表情的生成涉及到兩條主要的神經通路。一條是自願的面部表情,這條路徑從運動皮 cortex 開始,經皮質脊髓徑到達表情肌肉。這表明人類的情感表達受到了社會規範的影響。此外,另一條路徑是情感引發的面部表情,這是從亞皮層運動系統起始的,通常伴隨著更為真實的情感流露。這意味著一些基本的情感表現可能不需要學習,而是與生俱來的。
自幼兒前的情感表現,多為無意識的流露,包括急躁、厭惡、興趣及恐懼等情緒。
人類面部表情的另一個有趣方面是它們的非對稱性。面部下部的表達通常由相反的腦半球控制,導致一些情感表現更強烈地顯示在某一側。例如,悲傷或憤怒這類情感在左側面部表現得更為強烈,這與右半球在情感呈現中的專長有關。
有研究顯示,男嬰和女嬰在面部表情的感知和表現上可能存在性別差異,男嬰可能更易於辨認憤怒的面孔,而女嬰則更快辨認快樂的面孔。這表明社會對於情感的認知和反應可能與性別有關。
早期的情感接觸,無疑是塑造嬰兒面部表情識別能力的關鍵。
根據研究,面部表情在我們的溝通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即便是在試圖表達中性的面部表情時,先前的情感表達仍可能在面部上留下情感跡象。這一現象被稱為“情感殘留”。而關於“面部反饋”假說的研究則表明,微笑可以改善個體的情緒,同樣即使面部表情不經意地表達了某種情感,也可能影響他人的解讀和感受。
眼神交流在面部表達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顯示,嬰兒在與人對視時會顯示出更強的神經處理能力,表明他們的情感交流更有效。不同文化對於眼神交流有不同的安排,例如在某些亞洲文化中,直視可能被視為對抗,而在西方文化中,避免眼神接觸可能被認為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除了口語交流,面部表情在手語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美國手語(ASL)使用不同的面部表達來傳達疑問或特定情緒,這顯示了面部表情在所有語言交流中的普遍性。
面部表情不僅是人類情感表達的關鍵方式,也是文化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面部表情是否真的如一些學者所言,是一種普遍的情感語言?會不會因文化背景而有所變化?這些問題促使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的人類互動本質,並且對於未來的社會溝通方式有著重要的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