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擁有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大的鐵路網絡,但是卻只有少數幾條客運列車。
鐵路交通在19世紀的巴西開始發展,並吸引了多個不同的鐵路公司。在1957年,巴西的鐵路被國有化,成立了國家鐵道網絡公司,意圖整合和提升國內的鐵路服務。然而,進入1999年至2007年期間,這一公司逐漸被拆分,現今的運營商包括Rumo Logística、Companhia Paulista de Trens Metropolitanos等多家私營和公營企業。如今,巴西的鐵路主要服務於運輸貨物和城市客運,只有兩條城際客運鐵路得以生存:Carajás鐵路和Vitória-Minas鐵路。
巴西的鐵路系統的長度超過29,000公里,卻僅有少數的客運服務。
根據歷史記錄,巴西的鐵路發展曾經為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了關鍵支持。十年間,經濟和政治的變動使得鐵路的地位逐漸被公路取代,隨著各種鐵路的私有化,過去許多服務都被迫關閉。尤其是在1996年至1999年的私有化過程中,許多鐵路公司因慘重的經濟狀況和惡劣的基礎設施,無法維持客運服務,迫使他們在短短五年內大幅減少運營的長途及地區鐵路服務。
目前,除了大城市如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快速交通系統外,巴西的客運鐵路幾乎消失殆盡。這些城市的快速交通系統雖然仍在不斷擴展,但其發展遠不足以彌補其他城市對客運服務的需求。例如,聖保羅以北和東方地區擁有超過400萬居民卻完全缺乏客運列車服務,他們被迫依賴低效的巴士和航空運輸。
根據統計,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公共交通系統擁有現代化的電氣化列車,但這無法解決周邊地區的運輸需求。
隨著時代的變遷,巴西的城市需求和通勤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儘管鐵路貨運仍在增長,但客運服務遲遲未能復甦。雖然政府提出了計劃以恢復和提高客運服務的質量,但由於經濟危機和政治困境,絕大多數項目暫停,未來的發展更是充滿不確定性。曾經計劃中的高速度鐵路和地區列車的提案,至今仍無法落實,而大城市與周邊的交通需求日益迫切。
巴西的地形和人口密度使得客運列車在相當多的地方具備DBoss在長途出行中的可行性,但卻被忽視。
巴西的客運鐵路崩潰的背後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系統問題。在許多地方,鐵路網的管理和維護缺乏資金和有效的經營,導致了無數鐵路線的荒廢。最初的投資旨在運輸農產品和貨物,但未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城市通勤需求,尤其是在國內航空和巴士服務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更重要的是,對於鐵路的重建計畫,無論是高運速的跨城市服務還是靈活的通勤選項,均面臨著不斷升高的政治和財務風險。
在全球化的今天,巴西如何重新擴張並調整其鐵路系統,以滿足當地和國內的客運需求,或者說,這樣的轉變是否仍然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