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區(GMS)是亞洲東南部的跨國地區,涵蓋了湄公河流域,擁有超過三億人口。自1992年亞洲開發銀行啟動發展計劃以來,六個國家(包括柬埔寨、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便開始攜手合作,致力於共同發展。這個地區不僅資源豐富,而且以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是全球重要的食物供應者,也是多項大型建設項目的所在地,這些項目對社會和經濟都有深遠的影響。
「大湄公河次區擁有無可替代的自然和文化財富,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超過二十年來,大湄公河次區的六個國家通過這個經濟合作計劃共同努力,實現繁榮、整合和和諧的願景。GMS計劃採取了三方面的策略(即三個C):加強通連性、提升競爭力和建立社區。
通過物理基礎設施和經濟走廊的發展,加強通連性;通過市場整合和促進跨境貿易與旅行,提升競爭力;通過解決共同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建立社區意識。
「GMS計劃已經通過開發夥伴的支持確定並實施一系列優先發展項目。」
目前已有超過200個投資和技術援助項目,總共需要超過8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該地區擁有多樣的地形,包括高原、石灰岩山地、低地、洪泛平原和三角洲等澤國。而隨著地理多樣性帶來的氣候區域變化,使這裡支持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這裡擁有超過一千種新物種。
「該地區被列為全球最受威脅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不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受到威脅。液壓發電的發展、人口增長和消費模式的改變,使得這些問題越發急迫。
在大湄公河次區,自然資源的開採和生產經濟意義重大,湄公河水域的漁業每年零售價值達到40億美元。然而,隨著大量建設項目的出現,包括水壩、採礦和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受到了國際關注。
「大湄公河次區的環境問題促使制定可持續綠色增長經濟的相關方案。」
包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組織已與當地政府合作,尋求解決方案。
在1970年代,大湄公河次區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森林區域之一,然而,砍伐行為已使其森林面積縮減三分之一,並預計到2030年再損失三分之一。這一情況不僅影響了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還威脅到當地居民的生活。
「追求發展的背後,卻是對生態系統的不可逆轉的破壞。」
這一系列問題迫使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地方社區支持的保護區域也在響應這一問題。
大湄公河次區的經濟潛力與其獨特的生態系統密切相關。隨著區域合作的持續推進,當地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努力至關重要。這樣的合作是否能充分保護該地區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以確保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