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法國哲學家及作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創辦了一本名為《Acéphale》的公開期刊,這本期刊的名稱源自希臘文,意為“無頭”。它不僅是一本文學與哲學的期刊,同時也是巴塔耶及其他幾位成員所成立的秘密社會的名稱。該社會的成立旨在探討人類存在的深層意義,並挑戰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和思想禁忌。
該期刊的首期封面由安德烈·馬松(André Masson)插畫,以靈感來源於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為設計,展示了一個無頭的形象,並持有燃燒的心與匕首,象徵著對傳統理性與道德的挑戰。
首期雜誌的第一篇文章《神聖的咒語》詳細論述了巴塔耶對人性及社會現狀的批評,他認為“人類的生命因為被迫成為宇宙的頭與理性而感到惱怒”。他在文中宣稱,必須在秘密與公開之間找到一種新的存在模式,否則就將喪失自由。
在第二期中,巴塔耶在一篇名為《尼采與法西斯》的大文章中,猛烈抨擊了尼采的姊妹伊莉莎白·福斯特-尼采(Elisabeth Förster-Nietzsche),形容她為“猶大的伊莉莎白,呼應尼采所說的:永遠不要與涉及種族問題的任何人交往。”
巴塔耶的這一尖銳批評,加深了對尼采及其思想在當時法國社會的複雜情感。儘管尼采在生前曾反對反猶太主義,但他在死後的思想卻被納粹所挪用,導致他的作品在法國變得不受歡迎。而巴塔耶為了繼續揭批這種文化盜用,進一步探討了尼采的精神產物以及其對當代思想的影響。
《Acéphale》雜誌的其他期數同樣針對尼采進行了討論。其中最後一篇準備發表但未出版的文章題為《尼采的瘋狂》,顯示出巴塔耶對於尼采的巨大熱情及他對思想界的影響考量。在整本期刊中,巴塔耶不僅與其他作家和思想家進行對話,還強調了藝術與哲學對反抗社會不公的重要性。
巴塔耶及他的社團在該時期還舉辦了多次秘密會議,進行哲學的探討及儀式,包括拒絕與反猶太主義者握手,以及對路易十六斷頭的慶祝,旨在尋求一種無首的共同體。
除了《Acéphale》期刊外,巴塔耶及其同伴還創辦了《Da Costa百科全書》,該百科全書以全新的方式批評社會規範,並挑戰了包括生死與生存權在內的基本概念。其中“生存許可證”的條款引發了廣泛討論,這是一份虚構的政府文件,要求持有人提供基本的生存信息,未遵守者將面臨死亡的懲罰。
《Da Costa百科全書》的發行延遲了數月,最終未能在1947年巴黎的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會期間發行,這反映了超現實主义者對常規出版的輕蔑與反叛態度。而今,雖然這本百科全書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被遺忘,巴塔耶此舉卻成為對於現代思想及藝術的深遠影響。
最終,巴塔耶的作品展示了一個充滿挑戰與反叛的思想實驗,他不僅對自己的時代提出了許多尖銳問題,也對當代哲學及藝術的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作品是否能啟發現在的思考與創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