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腺切除術(Tonsillectomy)已經歷過數個世紀的發展,至今仍是對抗惡性健康問題的重要選擇之一。然而,面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喉嚨痛及其他併發症,許多患者心中充滿疑慮。這項手術主要用於治療反覆的喉嚨痛、喉嚨感染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OSA)。手術是否能有效減少喉嚨痛,成為了眾多患者所關心的焦點。
手術後一年的觀察結果顯示,曾遭受頻繁喉嚨痛的患者,手術後每年平均減少0.6次喉嚨疼痛事件。
根據研究,接受扁桃腺切除術的患者在手術後的一年內,喉嚨痛的發生率明顯減少,這對於經常受到喉嚨感染折磨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然而,研究指出,這種效果並不具備持久性,後續的長期效果仍然有待進一步確認。此外,研究表明,對於並不是那麼嚴重的患者,手術反而可能導致出現喉嚨痛的情況增多。
除了喉嚨痛,手術後的疼痛管理仍是另一項挑戰。許多醫生推薦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和對乙酰氨基酚來緩解手術後的疼痛。儘管這些藥物能幫助緩解痛苦,但患者仍需注意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例如出血、脫水和術後噁心等。
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出血,數據顯示,術後24小時內有0.2%至2.2%的人會出現顯著的出血情況。
對於小孩而言,扁桃腺切除術有時會與腺樣體切除手術同時進行,並且此手術的效果在改善生活質量及症狀方面相對明顯。在小兒OSA患者中,研究發現手術能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但醫學界也有指引建議,對於一些不嚴重的病患,觀察而非手術可能更為合適。
“在某些情況下,患者或許面臨手術的風險而非真正的需要。”
除了改善喉嚨痛的問題,扁桃腺切除術是否會影響長期的免疫功能也受到高度關注。研究表明,手術並未明顯影響長期的免疫系統功能。因此,患者不必過於擔心免疫力的下降。
然而,無論如何,扁桃腺切除術的選擇必須根據具體的醫療病史及醫療專業的意見來進行,這樣才能確保患者的最佳利益。近期的研究一再強調,患者的醫療選擇應伴隨著明確的利益和平衡之外的與潛在風險的考量。
根據最新的醫療指引,建議醫生與患者及照顧者進行深入的溝通和共享決策。這不僅有助於建立信任,還能根據個別情況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在考慮手術時,了解手術可能帶來的麻煩與益處將是患者做出明智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縱然扁桃腺切除術為一些患者帶來了希望,但其益處是否會持續存在,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你認為在選擇是否接受這項手術時,有哪些關鍵因素必須考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