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扁桃腺手術(Tonsillectomy)是將位於喉嚨後方的腭扁桃腺完全移除的手術。這項手術主要用於治療反覆發作的扁桃腺炎、喉嚨感染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OSA)。對於經常喉嚨發炎的患者來說,手術後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平均可減少0.6次喉嚨痛,然而卻沒有長期的益處證據顯示。對於罹患OSA的兒童,手術可顯著改善生活品質。不過,這項手術雖然一般認為是安全的,卻存在出血、嘔吐、脫水、進食困難等潛在併發症。
手術後喉嚨痛的持續時間一般在一到兩週之間。
手術後的喉嚨痛通常在約一到兩週後會有所緩解。這是由於手術造成的組織損傷需要時間進行癒合。而在手術後的第一天,出血的發生率僅約1%,但在隨後幾天又有2%的概率發生。儘管手術的風險相對較低,但對於某些患者來說,這些症狀仍然可能帶來極大的困擾。
扁桃腺切除術主要針對OSA和反覆或慢性扁桃腺炎的患者進行。除了這些,手術還可用於治療口咽膿腫、周期性發燒、阿佛他潰瘍、咽喉炎、腺樣體增生等。對於兒童來說,通常與腺樣體切除術同時進行。然而,腺樣體的移除是否能對反覆喉嚨痛的治療產生額外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依然尚無定論。
扁桃腺切除術後,患者的生活品質有顯著提高,症狀有所減少,並且帶來經濟上的益處。
對於喉嚨痛次數較少的患者,手術並不推薦。例如,每年若只有七次明顯的喉嚨感染,或在過去兩年內每年少於五次的情況下,或是過去三年每年少於三次的患者,都不適合進行此手術。對於嚴重影響的兒童,手術後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年中,平均可減少一次喉嚨感染。但在某些情況下,輕度患者的手術效果卻可能導致喉嚨痛的不再減少,甚至增加。對於那些無需手術的患者,往往會有自我改善的可能,而這也意味著不少手術是多餘的。
手術後的護理對於減少喉嚨疼痛與促進恢復至關重要。術後疼痛一般非常顯著,需時七到十天恢復,並且在整個期間保持良好的水分攝入極其重要,因為脫水會加重喉嚨疼痛,造成負面的循環效應。在術後不久,約在七到十一天時,當結痂開始脫落時,甚至可能再次出現出血的情況。
術後的護理中包括控制疼痛與適當的飲食,這將大大有助於加快恢復速度。
為了有效控制疼痛,醫生往往會建議使用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目前並不建議12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強效麻醉藥物如可待因,同時也尚無足夠證據表明非類固醇抗炎藥會增加出血風險。
儘管手術一般被認為是安全的,但仍存在一些潛在併發症,一些甚至可能相當嚴重。手術後24小時內的併發症與24小時後出現的併發症分為兩類,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出血。其他常見問題還有術後噁心、嘔吐、脫水、耳痛以及聲音功能的改變等。
手術後,患者可能會感到較為劇烈的喉嚨痛,這需要時間去恢復。
整體來看,術後出血的風險約為1%至2%,而在成人中尤其易發生。作為手術以全身麻醉進行,因此也存在麻醉方面的風險。
在考慮手術的必要性時,與醫生共同制定明確的手術與觀望之間的決策是極為重要的。有許多患者在沒有手術的情況下自然會改善,這也引起了對扁桃腺切除術必要性的廣泛討論。究竟每一位喉嚨痛的患者是否都應接受這樣的手術治療,或者更好的選擇是觀望療法?這依然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