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又被稱為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 EQ),是指個體感知、使用、理解、管理和處理情緒的能力。
高度的情緒智力包含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識別、利用情緒信息指導思考和行為,辨別和標示不同的感受,以及調整情緒以適應環境。該領域的興起,可以追溯到1964年,此後在1995年丹尼爾·戈曼(Daniel Goleman)出版的《情緒智力》一書中,這一概念變得更加廣為人知。
但情緒智力是否真的能被學習和增強,這一問題在專業領域內仍然有爭議。有些研究指出高情緒智力與工作表現之間存在正相關,但心理學界並沒有尋求普遍共識。無論如何,情緒智力無疑已成為有效領導者所需的一項重要素質。
情緒智力的概念最早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50年代提出,之後在多篇研究中得以發展。1983年,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其《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及傳統智力(如IQ)無法全面解釋認知能力,而他提出的多元智能概念進一步闡明了情緒智力的定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緒智力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不斷演變,分為能力模型、混合模型和特質模型等。不同模型的發展使得對情緒智力的評估工具數量增多,並產生了多種測試方法。
目前主要有三種情緒智力的測量模型,包括能力模型、自我報告的能力測量和混合模型。能力模型專注於個體處理情感信息的能力,混合模型則結合了情緒能力和各種情緒技能。
根據戈曼的定義,情緒智力的構成包括對自我的了解、自我管理、社交技能、同理心和動機五個主要方面。
有研究證據表明高情緒智力與社交關係、學業成就和職場表現等結果正相關。女性在情緒智力測試中的表現通常優於男性,這提示了性別在情緒能力表現中的差異。
情緒智力在職場中的應用引起了興趣,特別是在培養領導能力方面。然而,有一些批評者認為情緒智力過於簡化,有時被視為流行心理學。戈曼的模型特別受到質疑,因為它將情緒智力視為一種智力形式。
儘管如此,許多企業已開始認識到情緒智力在商業領導、商業談判和衝突解決中的重要性。研究證實,具備良好情緒智力的人能在壓力情況下更好地應對挑戰,從而提高工作表現。
藉由對情緒智力的研究與討論,我們逐漸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雖然有關情緒智力的學習和發展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但對於想要提升自我及他人情緒管理能力的人而言,情緒智力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那麼,您認為情緒智力真的可以學習和培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