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簡稱 EI),也被稱為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簡稱 EQ),指的是察覺、運用、理解、管理和處理情緒的能力。高情緒智慧的人能夠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利用情緒信息指導思考和行為,精確地區分並標記不同的情感,並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情緒。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1964年,於1995年心理學家丹尼爾·戈曼(Daniel Goleman)撰寫的暢銷書《情緒智慧》中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情緒智慧的定義包括準確察覺情緒、運用情緒促進思考、理解情緒以及管理情緒。」
隨著情緒智慧的流行,部分研究者認為情緒智慧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增強,另一些則主張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不同的模型被設計來衡量情緒智慧,其中特質模型側重於個人的自報行為傾向和已知能力,而能力模型則關注個體處理情緒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社交環境中的應用。戈曼的原始模型如今被視為融合模型,將能力情緒智慧和特質情緒智慧的元素結合在一起。
儘管一些研究顯示高情緒智慧與工作表現之間存在相關性,但心理學家們對此問題並沒有共識,並且目前尚無因果關係的證據。情緒智慧通常與同理心相關,因為它涉及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生活經驗。
「情緒智慧是一種可以用來增進人際關係的能力。」
近年來的研究重點放在情緒識別上,即根據視覺和聽覺的非語言線索來推斷情緒狀態。此外,神經學的研究也試圖描述情緒智慧的神經機制。不少批評意見集中在情緒智慧是否有相較於智商和五大人格特質的增量效度。儘管有元分析顯示,某些情緒智慧的衡量工具在控制智商和人格的情況下仍具有有效性。
情緒智慧的概念可追溯至1950年代的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他首次提出情緒強度的觀念。1964年,美國心理學家麥可·貝爾多克(Michael Beldoch)和1966年的B·萊納(B. Leuner)分別提到「情緒智慧」這一術語。1983年,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心智的框架:多元智能理論》中提出,傳統的智力種類(如智商)無法充分解釋認知能力,並引入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其中包括了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即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
「情緒智慧的技術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和自我反省來強化。」
隨著時間推移,情緒智慧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不斷演進。戈曼提出的混合模型強調EI作為多種能力和技能的廣泛範疇,這些能力驅動了領導力的表現。
當前,情緒智慧的測量可以分成三種主要模式:能力模型、自報能力模型和混合模型。具代表性的檢測工具如梅耶-薩洛維-卡魯索情緒智慧測試(MSCEIT),它通過測量個體在情緒智慧各個分支的表現來評估其能力。該測試的設計與傳統IQ測試非常相似,得分越高 表示情緒智慧越高。然而,MSCEIT也受到了批評,因為它的試題沒有客觀的正確答案,這使得測試的有效性受到質疑。
另一種常用的測量是情緒能力清單(Emotional Competence Inventory,ECI),設計用於評估根據戈曼模型的情緒能力。這些測試大多基於自我報告,並沒有精確測量實際能力,但同樣有助於理解情緒智力的多維度特質。
「為了有效地領導他人,情緒智慧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以個人層面而言,情緒智慧能顯著影響我們的社交關係、心理健康和工作中的表現。研究顯示,高情緒智慧的人更容易理解他人,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來適應不同的社交情境,進而提升人際互動質量。
在工作環境中,情緒智慧的培養不僅能提升個人回應壓力的能力,還能改善團隊之間的合作。在領導力發展的課程中,情緒智慧的相關內容也逐漸受到重視,許多企業開始將此納入培訓和招聘中。研究指出,具備高情緒智慧的員工在工作生活中通常能提供更多情感支持,並在團隊中雀屏中選。
然而,情緒智慧的界定及其對職場表現的影響依然備受爭議。未來的研究或可更深入探討情緒智慧在多種情境下的角色,特別是如何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中發揮作用及其方法。這使得我們不禁思考
「在這個情感需求不斷增長的社會中,掌握自己的情緒智慧將對你的生活和工作產生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