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是一種通常生長緩慢的腫瘤,源自腦部和脊髓周圍的腦膜。許多患者在早期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然而腫瘤如果壓迫到周邊組織,則可能出現癲癇發作、失智、語言困難或單側肢體無力等症狀。風險因素包括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歷史、家族病史及神經纖維瘤病二型等。通常腦膜瘤診斷需依賴醫學影像檢查,無症狀的腫瘤可能只需要定期監測即可。
「腦膜瘤的形成與多種因素交織有關,尤其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腦膜瘤在臨床上分為良性、非典型及惡性三種,絕大多數(約92%)為良性,只有8%為非典型或惡性。這些腫瘤的確切成因尚不清楚,大部分病例屬於偶發性,少數則為家族性。接受放射線治療的人,特別是頭皮部位的患者,面臨較高的腦膜瘤風險。
「曾經接觸核輻射的人,如廣島的原子彈倖存者,其腦膜瘤的發生率也較普通人高。」
腦膜瘤的症狀多樣,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和所處的位置。小型腫瘤往往在解剖屍檢中被偶然發現而未出現症狀。較大型的腫瘤則可能導致頭痛、視力模糊、雙視及其他神經學症狀。診斷通常使用對比CT或MRI,這些影像檢查能準確顯示腫瘤的存在。
腦膜瘤的遺傳背景也受到科學研究的關注。其中,神經纖維瘤病的患者發展腦膜瘤的機率可達50%。而腦膜瘤中最常見的基因突變發生在神經纖維瘤病二型基因上。
「80%左右的腦膜瘤被認為是良性的,而8%左右則被歸類為惡性或非典型。」
雖然無法完全避免腦膜瘤,但維持健康體重和避免不必要的牙科X光檢查會降低風險。對於症狀明顯的腦膜瘤,外科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式,早期手術往往可以導致良好的預後。
腦膜瘤的發展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未來更深入的研究有助於揭開其成因的謎團。這也促使我們反思,隨著科技進步,我們該如何更好地預防和對抗這種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