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又稱子宮頸發育不良,是指子宮頸表面細胞的異常增生,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的發展。CIN主要發生在子宮頸的鱗狀柱狀交界處,這是陰道鱗狀上皮與內頸柱狀上皮的過渡區域。根據異常程度的不同,CIN分為1到3級,其中3級為最嚴重。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導致CIN的必要條件,但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發展成子宮頸癌。大多數女性在感染HPV後,體內的免疫系統會自行清除病毒,只有持續超過一兩年的感染女性才需特別注意。
「大多數CIN病例在無需介入的情況下,由患者的免疫系統穩定下來或自行消失。然而,若未經治療,少數病例可能會發展成子宮頸癌。」
CIN自身沒有特定的症狀。一般來說,子宮頸癌的跡象和症狀包括:異常或更年期後出血、異常分泌物、排尿或排便功能改變、檢查時盆腔疼痛、以及子宮頸的外觀或觸診異常。
「持續的HPV感染可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但大多數感染者不會出現CIN或癌症。」
CIN的主要原因是持續的HPV感染,特別是高風險病毒型別16或18。這些高風險HPV具有抑制腫瘤抑制基因如p53和RB基因的能力,從而使受感染的細胞不受控制地增長並累積突變,最終可能導致癌症。某些女性更容易發展為CIN,例如有高風險HPV感染、免疫缺陷、飲食不良、性伴侶太多及吸煙等。
CIN的早期顯微鏡變化是宮頸表面細胞發生異常變化,通常這些變化是女性無法察覺的。大多數異常變化都發生在鱗狀柱狀交界處,即轉化區。在CIN中,與HPV感染相關的細胞變化如koilocytic變化也常見。雖然HPV感染對CIN的發展至關重要,但大多數感染者並不會發展為高級別的上皮內病變或癌症。
「目前,超過100種不同類型的HPV,其中約40種已知會影響生殖器上皮,並具有不同的惡性變化可能性。」
通過一種名為Digene HPV測試的HPV檢測可以準確地確診並輔助細胞學檢查(Pap檢查)。該檢查主要用於採集細胞樣本,標準疾病檢測方法是進行宮頸鏡檢查和定向活檢。此外,子宮頸的活檢需要進行組織學分析才能確診CIN或子宮頸癌。
歷史上,宮頸上皮細胞的異常變化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上述變化在1988年由國家癌症研究所提出的「貝塞斯達系統」中進行了標準化分類。該系統已重新定義CIN的異常。對於CIN 1,在大多數情況下,該疾病不會需要立即治療,而是定期監測,因為大多數輕度病變會在短期內自我恢復。
「對於CIN 2及以上的高級別病變,通常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使用冷燒、電燒、激光、環狀電切術等技術。」
CIN的治療取決於疾病的等級,通常CIN 1不需及時治療,而CIN 2及以上則可能需要尖端手術。隨著時間的推移,70%的CIN 1病例會在一年內自然消退,90%則在兩年內消失。但約11%的CIN 1和22%的CIN 2病例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會進展為CIS。
在美國,每年有25萬到100萬名女性被診斷為CIN,通過篩查可以在25至35歲之間的女性中發現這一病症的高發率。根據目前的估計,進行篩查的女性中,每年CIN 1的發生率約為4%,而CIN 2和CIN 3為5%。
在了解了CIN的發展及其風險因素後,您是否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