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內上皮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子宮頸表面細胞的異常增生,這種變化可能最終導致子宮頸癌。CIN實際上表示子宮頸細胞的潛在癌前變化,特別是在圓柱上皮和鱗狀上皮的過渡區——即子宮頸的鱗柱交界處。這種病症主要分為三個級別,以此評估細胞的異常程度。
CIN通常並不會出現明顯的徵兆與症狀。當然,若發展成為子宮頸癌,可能會出現一些常見的症狀,如:
不正常或絕經後出血
異常分泌物
膀胱或腸道功能的變化
盆腔疼痛
CIN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持續的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特別是高風險型別如16或18型。高風險HPV的感染會影響腫瘤抑制基因,例如p53基因和RB基因,導致細胞異常增生與突變的累積。
某些群體女性發展CIN的風險較高,包括:
感染高風險型HPV(如16、18、31或33型)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例如HIV感染)
不良的飲食習慣
多名性伴侶
不使用避孕套
吸煙
CIN的早期微觀變化是子宮頸上皮發生異常增生,這種變化幾乎無法被女性察覺。這些變化主要在鱗柱交界處發生,是一個不穩定的區域,易發生異常改變。此外,HPV感染引起的細胞變化(如koilocytic變化)在CIN中也很常見。儘管HPV感染是CIN發展所需,但大多數感染者不會發展為高級別的病變或癌症。
HPV測試(如Digene HPV測試)具有高度準確性,是確認CIN的有效檢測工具。篩檢過程通常包括Pap檢查和隨後的陰道鏡檢查,這些方法可以進行組織活檢以確立即有的病變。
診斷CIN或子宮頸癌必須進行組織活檢以進行組織學分析。
CIN根據細胞的異常程度分為三級。1988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開發了“貝塞斯達系統”來統一描述異常上皮細胞,以指導臨床管理。不同級別的細胞變化被重新分類為低度或高度糞便上皮病變(LSIL或HSIL),提供更明確的臨床指引。
篩檢主要通過Pap檢查和HPV測試進行。健康指導機構建議定期篩檢,以便及早發現此病。HPV疫苗是主要預防CIN和子宮頸癌的策略,雖然疫苗無法預防所有類型的HPV感染,仍然需要進行定期篩檢。
對於CIN 1(輕度異常)通常不建議即刻治療,因為此症狀多數在一年內會自行消失。相較之下,對於CIN 2及以上患者,則需要進行手術切除或其他消融處置以去除異常細胞。
治療的方法包括冷凍壞死、電燒、激光切除等,但可能增加未來懷孕的風險。
現實中,多數CIN會自我逆轉,70%的CIN 1病例在一年內會消失。據估計,美國每年有25萬至100萬名女性診斷為CIN,這一狀況多發於25至35歲之間的女性。
對於CIN的知識普及極為重要,因為定期篩檢和及早發現都是防範子宮頸癌的重要措施。但在您了解CIN與子宮頸癌之間的關係後,您是否也意識到重視健康篩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