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地安最高法院的Kesavananda Bharati案不僅是印度憲法學的里程碑,更是全世界憲法法理的重要案例。此案正式確立了“基本結構”理論,該理論主張憲法的某些基本特徵不應被立法機關的修正案所改變。這一理論為印度的憲法體系奠定了不可侵犯的基礎,並為後來的多起判決提供了法律依據。
“憲法的基本特徵是以公民的尊嚴與自由為基礎,這是無法被任何立法所摧毀的。”
該案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當時印度高等法院發生了一系列涉及憲法的案例,最終導致了Kesavananda的審理。此案的核心在於,是否可以透過修憲來改變憲法的基本結構。最高法院在1973年的裁決中,承認雖然國會有權進行修憲,但其權力並不包括改變憲法的基本特徵。
Kesavananda Bharati案正式確立了“基本結構”理論,並認為憲法的基本特徵包括:憲法至上、法治原則、權力分立、聯邦制等。這引發了對印度憲法解釋及國會權限的廣泛辯論。此理論然而並未被明確列舉,審判法院在不同案件中逐步擴展了這一概念。
“修憲不意味著可以改變憲法的身份,這是憲法不容改動的基本特性。”
早期,印度最高法院的立場似乎是國會可以不受限制地修改憲法,然而,1967年的Golaknath案顛覆了這一觀念。法院認為,憲法中的基本權利應被視為超然的,不能用修憲的方式進行改變。這預示著修憲並非不受限制的法律程序。
在接下來的Kesavananda Bharati案中,法院的判決由7位法官所作,多數意見強調“沒有任何憲法的部分包括基本權利是無法被國會修改的,但改變憲法的基本結構是被禁止的”。該判決不僅過去的Golaknath案的見解,也為今天的憲法解釋鋪平了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案的決定後來也被應用於一系列涉及國會修憲的案件。最具代表性的是在1975年,印度國會試圖通過緊急狀態法案來鞏固政權的情況下,包括Minerva Mills案及Indira Nehru Gandhi案,法院均依據基本結構理論判決部分條款違憲。這進一步確認了法院監督國會修憲的合法權限。
“最高法院的立場是,國會可以對憲法進行修訂,但不能摧毀其基本結構。”
基本結構理論的提出無疑是為了保護民主制度及基本人權,並防止由於政治一時的需求而對憲法做出不利的修改。但這一理論同時也引起了關於國會權力及法院干預的熱烈討論。隨著時間推移,基本結構理論在印度憲法法理中逐漸成熟,並成為其他國家法律制度的參考。
不過,基本結構理論的適用並非在所有國家均被接受。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即使一度遭到拒絕,卻仍在某些法律背景下獲得了重審。這也反映出不同法制環境下對同一理論的多種解讀及應用。
Kesavananda Bharati案及其延展的基本結構理論,極大地影響了印度的憲法發展。至今,這一理論被視為民主制度的守護者,並且在經歷多次法律挑戰中持續演化。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及社會對權利的認知提升,該理論是否能繼續保持其穩定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