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踏上雪山,欣賞壯麗的自然風景,卻鮮少有人會想到潛藏在這些白色魅力背後的危險——雪崩。作為一種迅速流動的雪塊,雪崩的形成在於許多因素,從自然的氣候條件到人類的活動,都能成為引發雪崩的導火索。
雪崩的速度可以超過每小時300公里,這使得它成為冬季運動者最為害怕的自然災害之一。
據研究,雪崩主要可分為兩種形式:瓷磚型雪崩和散雪型雪崩。瓷磚型雪崩是由緊密堆積的雪形成的,通常發生在表面上有一層薄弱的雪層崩潰時;而散雪型雪崩則由較鬆的雪所組成,速度較慢,但一旦發生,也能造成相當大的破壞。
雪崩的形成主要與降雪量及雪層的脆弱性有關。在暴風雪期間,降雪量的增加容易導致已累積的雪層過載而引發雪崩。此外,氣候變化所引起的雪層變化,如陽光的照射,也可能導致雪層的融化和重新結晶,進一步增強雪崩的發生機率。
雪崩的啟動通常發生在30到45度傾斜的坡面,而其流動過程則依賴坡度的變化和地形的差異。
根據統計,雪崩每年在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平均為28人,而全球每年則有約150人死於雪崩。從1950年至2021年,已有1169人死於美國的雪崩中,隨著冬季運動的普及,雪崩的危險也隨之增加。
雪崩可能導致的傷害主要包括窒息、創傷和低溫引發的病症。這些危險使得雪崩成為山區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尤其對滑雪者和登山者而言。近年來,隨著冬季運動的普及,雪崩的威脅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
雪崩的發生與雪堆的結構密不可分。隨著冬季氣候的影響,雪堆中的不同層級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局部不穩定層的形成。當這些不穩定層的負荷超過其承受能力時,雪崩就會發生。
研究顯示,穩定的雪堆結構需要時間來形成,而新近積雪在冷乾氣候中特別容易形成不穩定層。
儘管完全預防雪崩是困難的,但山區管理部門對於提前預警和控制雪崩的措施越來越多。許多滑雪勝地會關閉危險的坡道,並進行人工觸發雪崩以釋放積雪,降低自然雪崩的風險。
雪崩所帶來的快速度和不可預測性使得它成為自然界中最具威脅的現象之一。面對這樣的自然災害,我們不僅要認知其存在,更需要提高警覺和學習如何在雪山上安全行動。在這無法控製的力量面前,我們是否應該對我們的山地活動和對自然的尊重有所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