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普里皮亞季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四號反應爐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核災。這次災難不僅奪走了數十人的生命,還造成了數以萬計的人受到輻射影響,至今仍讓人觸目驚心。為何一場原本預定的安全測試會導致如此悲劇的後果呢?
切爾諾貝爾的核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它的發生讓世界對核能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此事故發生時,一個測試本旨在模擬在停電狀況下冷卻反應爐,卻因為設計缺陷和操作錯誤而變成一場浩劫。在測試過程中,反應器的功率意外下降,操作人員試圖修復功率,卻在不安全的情況下過度提高了反應堆的功率,最終導致了致命的爆炸。
事故後,立即展開了緊急疏散和控制反應爐的行動。運用大量人力資源,五十多萬名工作人員全力以赴。然而,事故的後果卻難以估量。
切爾諾貝爾的RBMK反應爐在運行時,持續提供的熱量主要來自核裂變,而且在爐子關閉後仍需持續流動冷卻劑以避免核心過熱。這些冷卻劑由電池驅動的泵進行循環,然而在事故發生時發生了系統性故障。
在1986年的一場測試中,反應堆的運行狀況並未充分考慮到RBMK的特殊行為。測試計劃中涉及到的關鍵安全系統,如緊急核心冷卻系統,在這次測試中卻被擅自禁用,使系統陷入了極度不穩定的狀態。
測試開始前,反應堆功率在短時間內意外下降,導致操縱員們試圖拔除過多的控制棒來增加功率,這反而使反應堆進入了極為不穩定的狀態。過低的功率和控制杆的配置導致了例外的情況:反應堆的反應越來越強烈。
於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測試正式開始。在剛開始的幾秒鐘內,就因為按下了緊急關閉按鈕AZ-5,導致所有控制棒急速插入反應核心,這在瞬間卻引發了反應堆功率的驟增。隨之而來的熱量和蒸汽壓力激增,最終導致了切爾諾貝爾的首次爆炸。
這次爆炸的強度相當於225噸TNT爆炸,造成了大規模的輻射釋放。
接下來的幾分鐘內,第二次爆炸跟隨著首次爆炸接連而至,進一步摧毀了核反應堆及其周圍的設施,並造成了駭人的輻射外洩。
災後,核電廠周邊建立了10公里的隔離區,並隨後擴大至30公里,讓近7萬人被迫撤離。切爾諾貝爾的影響不僅僅限於當地,整個歐洲的環境亦不堪重負,核輻射從此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陰影。
聯合國科學委員會對放射性輻射影響的報告指出,切爾諾貝爾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估計不超過100人。然而,世衛組織的研究卻預測,與癌症相關的死亡人數將高達9,000人。此事故之後,無論是輻射的即時影響,還是長期的健康風險,無不震撼人心。
切爾諾貝爾核災不僅是一次技術失誤,更是對人類管理科技與安全文化的深刻警醒。在追求現代化與科技進步的同時,人類應該如何保持警覺,用以防範更大的災難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