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社會中,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界線似乎是不可動搖的,但隨著批判性動物研究(Critical Animal Studies, CAS)的興起,這種二元對立的劍刃正被逐漸解構。該學術領域不僅探討動物權益和倫理問題,還深入分析這些議題背後的社會正義及環境正義,讓我們重新思考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動物的命運與人類的社會結構密不可分。」
批判性動物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2001年,安東尼·諾切拉(Anthony J. Nocella II)與史蒂芬·貝斯特(Steven Best)創立的動物解放事務中心(Centre for Animal Liberation Affairs, CALA)。這一運動起初是對於人類社會中動物剝削問題的反思,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教育、政策建議等活動。在隨後的年份中,CAL也舉辦了動物解放哲學與政策會議,並創辦了相應的學術期刊。
隨著2007年時CAL更名為批判性動物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Critical Animal Studies, ICAS),該機構發展出一個國際網絡,涵蓋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及大洋洲。ICAS倡導學術研究與政治參與的結合,並提出了十個指導原則,涵蓋跨學科合作、自我主觀性、交叉相互性等,強調動物與人類解放之間的深刻聯結。
「這不僅僅是關於動物的問題,更是人類和地球的整體解放。」
傳統動物研究往往將動物視為研究對象,而批判性動物研究則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分析上,還主張行動的重要性。許多學者認為,雖然動物研究在提高對人類與動物關係的認識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存在著相對的道德距離,缺乏對根本問題的深入探索。批判性動物研究則強調倫理承諾,關注動物面臨的壓迫及商業化現象。
「打破圍繞動物境遇的沉默。」
CAS強調物種包容性的交叉性教育,探討物種歧視與其他社會正義議題,例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異性戀主義及身體歧視等之間的相互聯繫。這些議題的存在使得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界線變得愈加模糊。我們發現,許多問題的根源可能源於同一社會結構中對於權力的控制與分配。
整個批判性動物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在質疑人類文明是以動物為基礎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結構,更在反思人類自己在這個結構中的獨特角色。這樣的思考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檢視與動物的關係,並問自己:我們在這一切的歷程中,又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呢?
在雙方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人類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