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充滿挑戰和變革的世界中,我們常常忽略了人類以外的生物在社會正義議題中所扮演的角色。批判動物研究(Critical Animal Studies, CAS)的興起,正是針對這一問題的一種重要回應。這一學術領域融會了環境正義和社會正義,強調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相互關聯性的必要性,並呼籲跨物種的正義運動來改造社會結構。
批判動物研究的核心在於探討物種主義和其他形式的壓迫之間的聯繫。
批判動物研究始於2001年,透過動物解放事務中心的建立,旨在結合學術研究與政治活動。其後來更名為批判動物研究研究所(ICAS),並逐漸建立起全球性的網絡。在這一運動中,學者們不僅關注動物的權利,更深入探討與之相關的社會正義問題,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及其他社會不平等形式。
批判動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和1970年代,那時候環境保護和動物權利的問題首次進入學術的辯論之中。初期的動物解放運動如“仁慈小組”(Bands of Mercy)和“動物解放陣線”(Animal Liberation Front)也相繼出現。隨著時代的進步,批判動物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架構和活動。
學術界的關注不僅限於動物的福祉,更廣泛地涉及到其它被壓迫群體.
ICAS成立以來,不斷出版相關研究,並舉辦各類會議和活動,如每年的動物解放哲學與政策會議。此外,該機構也發行多種學術期刊,為批判性動物研究提供平台。
批判動物研究的運作受到以下十項原則的指導:
批判動物研究與傳統的動物研究有著顯著的區別。前者強調政治參與和直接行動,並對傳統學術界的某些理念提出挑戰。批判動物研究的支持者常常認為,雖然動物研究在增進人類與動物關係的複雜性上做出了貢獻,但缺乏深層的道德承諾,與實際問題脫節。
批判動物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打破關於動物在社會中境遇的沉默。
此外,批判動物研究強調物種主義與其他社會正義問題的交錯,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樣的研究不僅促進了對非人類生命的理解,也向我們揭示了許多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現象。
隨著社會正義運動的擴展,批判動物研究可能會成為探索人類和非人類之間關係的新領域。這一運動提供了更全面的視角,挑戰了傳統的思維模式,並促進了跨物種的團結和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場針對各種壓迫形式的鬥爭中,我們還能如何使所有生命的聲音得以被聽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