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診斷中,脈搏血氧計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監測工具,已成為評估患者氧飽和度的重要設備。這種設備通過兩種不同波長的光來檢測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並以此推算出患者的血氧飽和度(SpO2)。那麼,脈搏血氧計是如何排除皮膚和骨頭等其他組織的影響,以確保測量的準確性呢?
脈搏血氧計主要利用紅光(660nm)和紅外光(940nm)的不同吸收特性,來判斷氧合血紅蛋白與去氧血紅蛋白的比例。當這兩種光穿透皮膚和組織時,氧合血紅蛋白對紅外光的吸收較少,而對紅光的吸收則較多;相反,去氧血紅蛋白則是吸收紅光,並讓更多的紅外光通過。
當前端的探頭施加在皮膚上時,血氧計能夠即時測量血流的變化,通過心臟的每次跳動發出不同的脈衝,為讀取提供數據。
由於脈搏血氧計的設計考量,該設備利用脈動血流的特性(即僅監測動脈血的變化),從而忽略了靜脈血、皮膚、肌肉、脂肪等組織的影響。在使用時,它會通過一個薄的身體部位,通常是指尖或耳垂,將光線透過這些部位,然後傳輸到對面的光電探測器進行分析。
脈搏血氧計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急診、手術室、監護病房等環境。醫護人員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這對於判斷患者的氧合狀況至關重要。在COVID-19疫情期間,脈搏血氧計在家中自我檢測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及早發現潛藏的低氧血症。
在處於不穩定狀態的患者中,持續性監測可以更有效地判斷是否需要立即提供補充氧氣的需求。
儘管脈搏血氧計提供了快速且非侵入性的測量方法,但它也存在某些限制。首先,脈搏血氧計只能測量血紅蛋白的飽和度,而無法直接察覺通氣的情況。此外,在某些疾病狀態下,如貧血或一氧化碳中毒時,讀數可能會出現不準確。因此,臨床中,仍需要配合血氣分析來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多種因素可能影響脈搏血氧計的測量準確性,包括:
面對不斷變化的醫療需求,脈搏血氧計也在進行技術升級。例如,隨著可穿戴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手環和智慧手錶開始集成功能良好的血氧監測設備,這將使得日常健康監測變得更加便捷。然而,對於臨床上的準確性需求,傳統的醫用設備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採用新的檢測技術時,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至關重要的。
在這個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未來的診療方式又將如何不斷演進,以更好地服務於患者的健康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