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建設,亦即提升個人或組織的能力,已成為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隨著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施,容量建設不僅限於技術或技能的提升,更是涉及到制度的創新和文化的塑造,這樣的發展模式究竟將如何影響各國在2030年之前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目標呢?
容量建設的核心在於提升社會、組織及個體的能力,使其能夠有效管理與自身相關的生活和工作。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
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個初步提升的過程,而是一個整合各方面資源以促進長期發展的關鍵手段。「容量建設是使人們、組織及社會整體有效釋放、強化、創造、調整與維持其能力的過程。」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7項明確指出要「加強實施手段,振興全球可持續發展夥伴關係」,其中包括增強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支持,進行有效且針對性的容量建設。這意味著,開發資源的分配與協作將需要針對各國的具體需求,並建立良好的治理與公民參與機制。
世界銀行、聯合國與歐盟的共同報告指出,容量建設包括五個核心要素:清晰的政策框架、機構發展與法律框架、公民參與與監督、人才為本的提升(包括教育與訓練)、以及可持續性。這些要素的相互交織,強調了真正有效的容量建設不僅依賴於教育與訓練,還需要靈活的政策與完善的制度配合。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的興起,容量建設一直是社會經濟發展政策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在這個過程中,UNDP及其他千年發展目標的推進使容量建設的概念得以發展與深化。UNDP已經確立了六個系統性容量建設的步驟,這不僅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穩定地發展,也能推動全球的可持續目標實踐。
儘管容量建設被廣泛認可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但其實施卻面臨重重挑戰。許多研究指出,
這反映出,傳統上,開發援助往往未能有效提升接受國的內部能力,導致援助未能如預期般發揮效用。「持續發展能力的建立仍然是國際發展實踐中最困難的領域之一。」
有效的評估與監督是確保容量建設成功的關鍵。現時,許多國際組織都在探索如何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評估指標來監控不同的容量建設舉措,以確保其不僅是「應景的項目」,而是真正對社會及經濟產生深遠效益的計畫。
容量建設的成功實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僅需要政府、國際組織的投入,也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與支持。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真正認識和克服這些挑戰,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