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社會發展的複雜性讓許多國家和地區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容量建設,或稱為能力發展,成為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在國際組織、政府、非政府組織(NGO)及社區間,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於制定國家和次國家的發展計劃中。所謂的容量建設,基本上是個人或組織在「生產、執行或部署能力」上的提升,而這正是解鎖社會潛力的關鍵。
Capacity development is understood as the process whereby people,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unleash, strengthen, create, adapt and maintain capacity over time.
條件和需求各異,因此容量建設的實施因地而異。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容量建設涉及建立明確的政策框架、法律制度的發展、提高公民參與、增進人力資源以及確保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面。不過,很多時候,容量建設的具體內容往往與教育和培訓混為一談,這可能造成對其有效性的誤解。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容量建設的概念已進入國際發展的主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最早便開始於1970年代引導公共行政改革,著重於制定長期的運作機制。這些努力不僅局限於技術技能的訓練,還擴展至機構的發展,並強調治理的良好實踐。這樣的發展背景使得容量建設不再僅是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Capacity building in governments often targets a government's ability to budget, collect revenue, create and implement laws, promote civic engagement.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區容量建設(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逐漸成為一個賦予所有利益相關者參與發展的過程。這意味著,從政府到當地社區,所有人都需要參與到這個過程中,這樣才能形成持久的變革。然而,這一過程也不無挑戰,因為它必須克服社會結構上存在的貧困和不平等問題。
儘管容量建設有助於解決多方面的社會問題,但其有效性卻一直受到質疑。許多研究表明,許多容量建設項目未能如預期般達到其目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提出了一種旨在改善評估方法的方案,並強調量化結果的重要性。然而,獨立的評估指標仍在建設中,許多專家對於僅依賴數據和指標來執行這一過程的可行性表示擔憂。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容量建設在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角色愈加重要。國際社會愈發意識到,透過社區、政府及私營部門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益。從這一點來看,容量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或行政性工作,而是一個更為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
Capacity building has been called a buzzword within development which comes with a heavy normative load but little critical interrogation and appropriate review.
隨著對容量建設理論及實踐的不斷反思,未來的路線圖將如何形塑,以更有效地釋放社會的潛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