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確認性因素分析(CFA)是一種特別的因素分析方法,主要用途是測試一個構念的測量方式是否與研究者對該構念本質的理解相一致。這一方法的目的在於檢驗數據是否符合假設的測量模型,而這些假設模型則是基於理論或先前的分析研究所建立的。
確認性因素分析的實質是為了驗證假設,並評估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確認性因素分析最早由Jöreskog在1969年提出,自此以來,其影響力逐漸漸漸取代了舊有的構念效度分析方法,如Campbell和Fiske在1959年所提出的MTMM矩陣。CFA通過要求研究者事先制定有關潛在因素的假設,有助於在數據中找到這些因素的存在。這些潛在因素可以是例如「憂鬱」這樣的構念,對應於像Beck憂鬱量表和哈密頓憂鬱評分表等測量工具。
在確認性因素分析的過程中,研究者將數據分為觀察變數,並希望這些觀察變數能反映某些未觀察到的潛在變數。這一過程涉及到計算每個項目的加載量,目的是檢視這些觀察變數與潛在變數之間的關係。如果監測模型所施加的約束與樣本數據不一致,那麼數據模型的適配度檢測將顯示為不佳,從而拒絕該模型。
確認性因素分析有助於研究者強迫模型與其理論保持一致。
這一分析方法不僅在社會科學領域得到應用,也被廣泛用於評估各類測量模型的有效性。相對於探索性因素分析(EFA),CFA更為嚴謹且基於理論。EFA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數據中共享的變異,而CFA則必須事先提出明確的假設,以便檢視自我觀察到的數據是否符合這些假設。
在結構方程模型(SEM)中,CFA被視為測量模型的一部分。CFA檢驗潛在變數之間的關係時,通常不會將這些潛在變數設為因果關係,因此,CFA新模型的形成往往基於先前的理論框架。
評估模型適配度是確認性因素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適配度檢測的統計測試,還是模型修正指標,都需要謹慎解讀。合適的模型不僅是指其能解釋大部分變異,而是指其在理論上亦具可行性。
一個模型的良好適配度只能表明該模型在該數據下是合理的,而未必直接意味著其是“正確”的。
例如,常被報導的適配度指標包括卡方檢驗、平均均方根誤差(RMSEA)、比較適配度指數(CFI)及標準化均方根殘差(SRMR)。這些指標各自反映著模型與數據的匹配程度,並在研究者進一步的分析中展現出其重要性。
然而,使用CFA的時候需要注意模型的識別問題。對於每個模型,必須確保能夠估計的參數不大於可選獨特變異和協方差的數目,這是一個關鍵點。如果模型過於簡單,則無法提供有效的解釋,而倘若過於複雜,則可能無法正確識別其潛在結構。
隨著確認性因素分析的廣泛應用,許多統計軟體如LISREL和Mplus等被設計專門用於執行此類分析,為研究提供了便利。通過這些工具,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處理和分析數據,並從中挖掘出有意義的結果。
確認性因素分析對於檢驗和驗證理論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種高效而嚴謹的方法。這不僅增強了科學研究的可靠性,也為各類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鋪平了道路。然而,在未來的研究中,將如何運用這一分析技術來促進理論創新和實證應用,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