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設計正成為重新思考設計過程的關鍵。它不僅專注在提供給殘疾人士可用的產品或服務,更是在考慮人類多樣性的需求下,為盡可能多的人創造使用體驗。從語言、文化、性別到年齡,包容性設計旨在消除使用上的障礙,為所有人創造無縫的互動環境。
包容性設計並不僅限於技術界面,而是對政策和基礎設施的設計也同樣適用,這是一個更全面的概念。
在歷史上,無障礙設計起源於對殘疾人士需求的回應,但包容性設計則進一步拓寬了這一視野。它關注的是更廣泛的用戶需求,而非僅僅關注特定殘疾或能力的個體。這種方法強調設計與多樣性之間的連結,尤其強調這種多樣性對設計成果的影響。
回到20世紀50年代,歐洲、日本和美國逐漸推動“無障礙設計”的理念,旨在消除物理環境中的障礙。隨著時間推移,無障礙設計的概念逐漸演變為可接取設計,這不僅僅是對殘疾的應對,而是將其視為一項公民權利的實踐。
1973年美國正式通過《康復法》,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這一里程碑標誌著可接取設計作為支持人權的重要手段。
進入90年代,公共關注的焦點進一步轉向可接取設計,美國的《殘疾人法》將可接取設計的責任擴展至公共與私人機構。這一系列變革促進了設計理念上的進步,促使人們關注如何為各類用戶創造更好的使用體驗。
包容性設計強調理解用戶需求的重要性。這一設計過程往往包括多樣化團隊的組建、解決多元解決方案的形成及測試,並鼓勵進行設計上的對話以尋求有效的結果。
包容性設計的三個維度是:認識和尊重人類的獨特性與多樣性、使用開放透明的過程共同設計、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中設計。
例如,微軟提倡的包容性設計途徑會強調讀取用戶的多樣性需要,認識到排斥現象,並通過解決特定的需求來延伸至廣泛的用戶團體。包容性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合規的舉措,還是創新的一部分。
包容性設計在各行各業中有著許多成功實踐。例如,在界面和技術方面,為了確保所有年齡段的用戶都能讀懂文字,設計師需使用大型字體、強烈的對比,以及簡潔的字型等元素。這些設計不僅為老年用戶所需,同樣也對所有用戶受益。
助聽器的衣物設計和客製化的廚具工具是包容性設計的絕佳例證。
在消費產品方面,品牌如耐克和塔吉特已經推出了為殘疾人士設計的健身服裝,這些產品使用了可拆卸拉鍊、魔鬼氈等創新元素,提升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企業和設計師正尋求更具包容性的設計方法,以適應各種不同用戶的需求。這是確保所有人無障礙使用產品和服務的關鍵。未來的設計將不再是對“特殊群體”的應對,而是要重構我們理解設計的全貌,理解每一位用戶的獨特需求。
隨著社會的深入變化,我們是否能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受這樣的設計理念,並進而影響我們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