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蝦(Fenneropenaeus indicus),曾名為Penaeus indicus,是全球主要的商業對蝦物種之一。自東非及東南非洲經印度、馬來西亞和印尼到達南中國海及北澳大利亞,印度對蝦在範圍上涵蓋了廣泛的熱帶海域。成年印度對蝦長約22公分,能夠潛入深達90公尺的海床生活,其早期發展階段多在海中進行,然後幼蝦會移向河口等淺水區,待其成長後再返回海中。
在全球,以中國、印度、印尼、越南和泰國為主的國家,對蝦已成為人類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印度對蝦在捕撈和養殖上分別占據了魚類產量的2.4%和養殖蝦的1.2%。這種對蝦如今主要在沙烏地阿拉伯、越南、伊朗和印度等國進行養殖。沙烏地阿拉伯在2005年的產量接近11300噸,而越南則緊隨其後,產量約為10000噸。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印度的對蝦產量高達5200噸,但到2005年卻下降至1100噸,許多農民選擇轉種其他蝦品種。
印度對蝦是一種海洋十足類動物,幼蝦會在河口生活。它偏好在深度2至90米的泥底或沙底環境中生活,通常生命週期為18個月。孵化後的游動幼體通過幾個階段:幼體、泥蝦及後幼體,並最終形似成蝦,隨後會到河口進食長大,當長到110至120毫米時,會返回大海並被捕撈入漁業。
全世界對蝦的總產量約為600萬噸,其中約340萬噸來自捕撈,240萬噸來自養殖。
在2010年,綠色和平組織將印度對蝦列入其海鮮紅名單,儘管這種蝦本身不面臨威脅,但捕撈過程中的副捕獲情況卻非常嚴重,許多受威脅物種,例如海龜,亦受到影響。
在養殖方面,印度對蝦的生產週期包括從育苗到個體成長至市售尺寸的整個過程。種苗來源可以來自野生捕撈或是透過育苗中心培育。在傳統稻田養殖中,當潮水湧入時,幼蝦會隨之進入田中。引入的蝦類中,印度對蝦的比例約為36%–43%。隨著育苗中心的崛起,對野生種苗的依賴逐漸減少,部分原因是過度捕撈導致野生種苗減少。
養殖技術可分為廣泛型、半集約型及集約型。
這種傳統養殖方式依賴於潮水進入稻田或養殖池,這種系統多見於孟加拉、印度、印尼等地。一般單次作物的生長週期約為150至180天,產量可達每公頃400至1200公斤,並且在該地區的養殖中,印度對蝦占總量的36%至43%。
這是一種相對較新的養殖模式,具有小型池塘和相對較高的控制程度。存放密度可達PL/m2 20–25個,並提供定期的人工飼料。
集約型養殖是高度機械化的系統,對自然食物的依賴性極低,一般可以實現每公頃高達10,000至20,000公斤的產出。
印度對蝦的生產成本受到多個因素影響,包括養殖類型和產量等。一公斤的成蝦市場價格約為4至5美元,相對於其他蝦類而言價格較低。不過,這種蝦的繁殖與養殖較為簡單,使其在價格上的一定優勢。
除了市場的需求變化,印度對蝦的養殖行業在全球市場中競爭日益激烈,這不僅對聽憑於國外市場的生態系統提出挑戰,也促使當地農民尋求更多價值增值的機會。
你是否認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印度對蝦的養殖行業能夠持續茁壯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