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數學焦慮,或稱數學恐懼,已成為許多人面對數字及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障礙。這種情緒除了影響心理外,還會在生理層面引發焦慮反應,進而干擾思考和學習。
Mark H. Ashcraft 定義數學焦慮為“一種緊張、擔憂或恐懼的感覺,妨礙數學表現”。
數學焦慮的學術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代。Mary Fides Gough創造了“mathemaphobia”這個術語,以描述人們對數學的恐懼。隨著這一現象的深入研究,學者們發現高強度的數學焦慮與學業成績密切相關,這使得學習數學變得更加困難。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報告,數學焦慮經常與考試焦慮相伴隨,並導致學生對所有與數學相關的任務產生不喜感。因此,對數學的厭惡和避免,進一步惡化了這一情況。Hembree(1990年)的綜合分析顯示,數學焦慮與較差的數學表現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
在高壓的考試環境中,數學焦慮會占用學生的工作記憶,使他們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不幸的是,數學的回避行為會導致學生的數學能力下降,使他們在必須面對數學時感到更加焦慮。正因如此,數學焦慮影響了許多大學生,他們選擇修讀較少的數學課程,對數學持有負面態度。
研究者Sian Beilock的團隊在芝加哥大學進行的腦部掃描研究顯示,當面對數學問題時,數學焦慮不僅僅是對數學能力不足的反應,而是身體神經系統在預期解決數學問題時會引發更高的焦慮。
這種焦慮的生理根源讓數學焦慮的存在不容小覷,實際上,數學焦慮在腦中的反應區域與感受到身體傷害的區域重疊,這使得數學焦慮形成了一種與生理反應緊密相連的情緒。
數學焦慮的影響會伴隨著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可能只會變得更糟。
自1972年以來,Richardson和Suinn開發出的數學焦慮評量表(MARS),幫助識別和量化這一情緒。數學焦慮評量表的高分則顯示出更強的焦慮感受。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數學焦慮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表現。
根據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研究,經歷高數學焦慮的學生在數學測試中的得分比不焦慮的學生低出34分,相當於一整年學業的差距。
在許多國家,父母對數學的態度和期望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對數學的感受和成就。
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也在數學焦慮的產生中發揮著作用。例如,在台灣和日本,父母更注重努力而非天賦,這對孩子的成長心態有建設性影響,幫助學生學會從錯誤中學習,並增強他們的數學自信心。
此外,研究表明性別差異在數學焦慮中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年輕女孩在基礎數學能力上表現不俗,但她們仍然受制於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常常對自己的數學能力缺乏信心。這種刻板印象往往助長了女性的數學焦慮,並且減少了她們在數學領域的參與感。
這樣的性別差異使得教育者必須努力消除數學中的刻板印象,並藉此提升所有學生的數學自信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數學知識和教學方法同樣會影響學生的數學焦慮。研究顯示,教師若缺乏數學背景,將難以設計出有效的教學計劃,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
最後,減少數學焦慮的有效途徑之一正是重點強調學習過程而非最終結果。透過讓學生有機會分享思考過程,並從錯誤中學習,教師能有效降低學生的數學焦慮。
在教育的未來中,我們應該重視數學焦慮對學習的影響,以便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更友善和支持的學習環境,那麼,您會如何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幫助孩子克服數學焦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