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恩運動,或稱靈恩派基督教,是一種特別強調聖靈工作和靈性恩賜的基督教形態。它在全球基督教社群中擁有廣泛的人口基礎,信徒通常被稱為靈恩基督徒或更新者。雖然這一運動內部有不少重疊,靈恩運動通常被劃分為三個主要組別: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遍佈於歷史基督教宗派)及新靈恩運動。靈恩運動起源於新教,與五旬節運動區別在於,講方言不再被視作聖靈洗的必要證據,並且強調多樣的靈性恩賜。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截至2011年,五旬節信徒和靈恩基督徒的全球數量超過5.84億。
靈恩運動的名稱來自希臘語的「χαρίσμα」(charisma),意思是「恩賜」,而這個詞源自「χάρις」(grace, favor)。隨著基督教的發展,靈恩運動開始影響並改變了基督教的面貌,尤其是在20世紀的後半段。
靈恩運動實際上起源於18世紀的五旬節傳統,然後在1960年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馬克教會啟動。時任該教會牧師的丹尼斯·本內特向會眾宣告,他受到了聖靈的澆灌。從1960年代開始,靈恩運動迅速穿透路德教會、長老會和羅馬公教,並在1970年代得到衛理公會的參與。
許多無宗派的福音派教會選擇追隨靈恩運動,並與五旬節有些距離,其中加州的加冕教會為1965年創立的第一個福音派新靈恩教會之一。
靈恩運動的影響並不僅限於美國。耶穌軍團等在英國成立的運動,顯示了靈恩運動如何影響不同地區的基督教徒。由於本內特的影響,他不僅在美國,也在多個國家取得了靈恩運動的成功。
靈恩基督教是一組連結的信仰及實踐的總稱,這些教派共同期待奇蹟、神跡和其他超自然現象的出現。靈恩派信徒相信靈性恩賜,譬如預言和醫治等,並就此持有不同的觀點。
該運動主要分為三個組別: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和新靈恩運動。
五旬節信徒屬於傳統五旬節宗派,如神的聚會教會或田納西州的神的教會。五旬節運動起源於對聖靈的個人經歷和說方言的強調,這使其在20世紀初時期獨樹一幟。
隨著靈恩思想逐漸滲透到歷史宗派,靈恩運動在1960年以後逐漸在主流教會中獲得共鳴。靈恩派信徒通常認為,講方言並不是聖靈洗的必要證據。
新靈恩運動,自1970年代以來出現,許多獨立的福音派靈恩教會與此運動並行發展,並更重視聖靈的特質及靈性恩賜。這些教會往往不接受五旬節或靈恩的標籤,但承認並接受靈性恩賜的實踐。
根據2011年的報告,全球五旬節基督徒的數量達到2.79億,靈恩基督徒的數量則為3.05億。這些信徒合計占全球基督徒數量的26.8%。從地區分佈來看,北美洲的靈恩基督徒比例最高,其次是亞太地區。
靈恩運動在當今教會當中,影響深遠,它們不僅是對基督教傳統的一種回應,更是對當代信徒靈性需求的一種滿足。未來隨著全球化的推進,靈恩運動可能還會如何繼續改變基督教的面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