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恩派基督教是一個強調聖靈工作和靈性恩賜的基督宗教形式,這在信徒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運動在全球基督徒社群中擁有廣泛的存在,信徒通常被稱為靈恩派基督徒或更新派。然而,靈恩派基督教並不是一個統一的體系,它通常被劃分為三個主要群體:五旬宗、靈恩運動(於歷史性基督教教派中傳播)和新靈恩運動。這些群體之間有許多重疊,但在教義和實踐上仍存在明顯的差異。
靈恩派基督教的靈性特徵在於信徒的世界觀,其中奇蹟、神跡和其他超自然現象被期待出現在其生活之中。
靈恩派基督教源於基督教的新教派系,其根基可追溯至18世紀的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的開始可追溯到1960年,當時加利福尼亞州范奈斯的聖馬克教堂的牧師丹尼斯·班納宣布他經歷了聖靈的澆灌。隨著時間的推移,靈恩派的信仰和實踐逐漸滲透到路德宗、長老宗和天主教等歷史性的基督教教派中。
儘管靈恩派基督教的信徒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一些次群體在重要方面有所不同,因此靈恩派基督教通常被分類為以下三個主要群體:
五旬宗信徒認同古典五旬宗教派的信仰和實踐,例如上帝的聚會或克里夫蘭的上帝教會。這種教派於20世紀初開始發展,並由查爾斯·福克斯·帕漢和他的學生威廉·J·西摩推廣,西摩創立了洛杉磯的第一個五旬宗事工。五旬宗的獨特教義認為聖靈的恩賜正在被恢復,且第二次恩典的經歷—即聖靈的洗禮,通常通過說方言來證明。
靈恩運動的確立是在五旬宗信仰滲透到主流基督教會後形成的。靈恩派基督徒更可能相信說方言並不是聖靈洗禮的必要證據。靈恩運動的參與者通常認為聖靈的洗禮是神的主權行動,這一行動通常表現在信徒的順服和祈禱之中。
新靈恩運動(有時被稱為第三波)在1970年以後開始盛行,很多新教會和宗派與靈恩運動平行發展。這些教會通常不接受五旬宗或靈恩派的標籤,但仍然強調聖靈、靈性恩賜、奇蹟及五旬節經歷。在全球許多地區,這些組織因其年輕和活力而迅速增長。
許多學者認為靈恩派基督教的迅速擴展與其成功利用傳媒平台有關,也與其為信徒提供的宗教體驗形成密切聯繫。
靈恩派基督教的信仰特徵在於超自然現象和靈性恩賜的存在,例如預言和醫治。在靈恩運動的背景下,強調個人與神的直接接觸,導致許多信徒能夠以更深刻、動人的方式感受到基督的現實與存在。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截至2011年,全球五旬宗信徒約為2.79億,靈恩派基督徒約3.05億,這兩者合計共佔全球基督徒比例的26.8%。如今,靈恩派基督教不僅在美洲和亞太地區擁有大規模的信徒群體,還影響了全球各地的許多新興教會和運動。
靈恩派基督教的興起顯示了當代基督宗教內部的變化以及信仰的多元性,這是否代表我們對基督教信仰的認知正在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