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頸鼠(Apodemus flavicollis)是一種棲息於歐洲及西亞的哺乳動物,長久以來與樹鼠相混淆,直到1894年才被確認為獨立物種。這種鼠類以脖部的黃色毛皮著稱,且它的耳朵和體型通常較大。
橢圓形的耳朵和黃毛的脖子是識別這一物種的顯著特徵,讓它們在森林中相對出眾。
黃頸鼠的身體長度約100毫米,可輕松攀爬樹木,甚至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在房屋中越冬。它們主要分佈在南歐的山區,但其棲息地也延伸至斯堪的納維亞和英國部分地區。
黃頸鼠偏好成熟的闊葉林,尤其是在有大量堅果樹(如橡樹和榛樹)的地方。它們經常出沒於樹木邊緣或小灌木叢中,並喜歡在果園和種植園中活動。這些特徵使得它們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有助於傳播種子的擴散。
在其棲息地中,黃頸鼠所藏的食物,如橡果和榛子,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幫助植物的擴散和繁衍。
黃頸鼠並不進入冬眠,而是全年活躍,並且經常與其他個體聚集以保持溫暖。它們擅長攀爬,在樹木和灌木叢中自由穿梭,並在樹底部的洞穴、樹幹中的孔洞、空心樹幹及鳥巢中尋找棲息地。
當黃頸鼠儲存食物時,它們會在土壤表面上方挖掘複雜的巢穴,並且在天敵靠近時會十分小心。在多處食物儲藏室中,它們會將食物存放在樹木的空洞中,而這些樹木是它們的「食物儲藏室」,以備不時之需。這表明了黃頸鼠的適應性和智慧。
透過這一策略,黃頸鼠不僅能有效保護其食物資源,還能在未來的需要時妥善利用。
繁殖期從二月延續至十月,並且間隔非常短。雌性在餵養幼鼠的同時,可以再次交配,這使得黃頸鼠的繁殖能力異常強。每胎可生育兩至十一隻幼鼠,並在乾燥植物材料鋪成的巢穴中誕生,幼鼠在約兩週後開始睜眼,並在約十八天後斷奶。
黃頸鼠是許多天敵的獵物,包括貓頭鷹、狐狸及鼬等,它們會用跳躍以逃避攻擊。值得注意的是,當被抓住時,黃頸鼠的尾部會因為肌肉的收縮而方便脫落,以逃避捕獵者的追擊。
此外,黃頸鼠在傳播疾病方面也扮演了雙重角色,其可以攜帶病毒但對其卻是免疫的。它們是導致人類患上出血熱腎綜合症的多巴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研究顯示,這些小生物在生態系統中不僅是小型食物鏈的組成部分,也是大規模疾病傳播的潛在推手。
黃頸鼠在合適的棲息地中普遍分佈良好,其數量穩定。根據報告,東歐地區的密度可以達到每公頃一百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黃頸鼠評估為「最不擔心」的物種,意味著它們目前在自然界中的狀態並無特殊威脅。
那麼,這些小巧玲瓏的黃頸鼠能否再次吸引我們對生態環保及傳播疾病風險的深思與關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