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Leukoplakia)是一種潛在的惡性疾病,影響口腔黏膜。它定義為“一種基本上無法被歸類為任何其他可識別病變的口腔黏膜白色或灰色病變”。這種病變通常呈現為在口腔中發展的灰色斑塊或斑點,與吸煙有著密切的關聯。
「口腔白斑是堅固附著的白色斑塊,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
白斑的邊緣通常非常明顯,並隨著時間變化。更嚴重的情況可能出現紅色斑點,另外,白斑一般不伴隨其他症狀。儘管它通常出現在口腔中,但其他部位,如消化道、泌尿道或生殖器的黏膜也可能受到影響。在目前的科學研究中,口腔白斑的具體成因仍然不明,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吸煙、嚼煙草、過量飲酒和使用檳榔等都是形成口腔白斑的風險因素,其中特定類型的白斑在HIV/AIDS患者中較為常見。
口腔白斑是一種前癌病變,這種組織改變使得癌症的發展更為可能。根據病變類型的不同,局部口腔白斑轉變為鱗狀細胞癌的機率在3%到15%之間,而在增生性白斑的情況下,這一比率可高達70%至100%。
「如果不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口腔白斑這個描述詞應該謹慎使用。」
口腔白斑的組織活檢通常顯示角質堆積增加,伴或不伴有異常細胞,但這並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其他狀況如真菌感染、苔蘚樣皮膚病和由反覆小損傷引起的角化症狀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白斑。值得注意的是,來自真菌感染的病變通常可以被擦去,而白斑則不能。
口腔白斑的治療建議根據病變的特徵而異。如果存在異常細胞或病變較小,通常建議進行外科切除;否則,可能需要在三至六個月的時間內進行密切隨訪。人們通常被建議戒煙並限制酒精的攝入。據估計,停止吸煙後,約有一半的白斑會縮小;然而,如果繼續吸煙,則高達66%的病例將會變得更加白且厚。
口腔白斑的發生率約為1%至3%,且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通常不會在30歲之前出現,在70歲以上的男性中,發生率可高達8%。
口腔白斑可以被分為黏膜病和前癌病變。雖然白斑的顏色是由於角化症(或表皮增厚),但由反應性角化引起的類似白色病變並不被視為口腔白斑。根據受影響的部位,口腔白斑可分為口腔白斑、膀胱白斑或陰莖、陰道等的白斑。白斑也可能出現在喉嚨,可能與胃食道逆流疾病相關聯。
口腔白斑的兩種主要臨床變異為均質白斑和非均質白斑。均質白斑通常是一種邊界明確,表面平坦的白色病變,通常與周圍黏膜略有高度差別,並具有皺紋的表面結構。
「非均質白斑通常會出現顏色不均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其癌變的風險高於均質白斑。」
若經證實存在異位細胞,則該病變很可能轉化為癌症的風險會進一步提高。口腔白斑的病理學上,p53這一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與細胞異常增殖有著密切的聯繫。此基因的突變通常出現在吸煙和重度飲酒者的白斑細胞中。
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應該更加關注口腔中出現的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