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界,酶的缺失可能導致的影響令我們驚訝。罕見病症,如同一片無法進入的迷霧,它們的存在往往難以被察覺,但一旦深入了解,我們便能夠看到它們之間的關聯。這些被統稱為「溶酶體儲存疾病」(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s, LSDs),其實是一組涉及酶缺失所引發的疾病,總數超過70種。
「溶酶體被稱為細胞的回收中心,負責消化大型分子並將其碎片送往細胞的其他部分進行回收。」
這些疾病的根源在於溶酶體功能的缺失,這些小小的細胞器內含有多種酶,若遺傳突變導致某一酶的缺失,細胞內的廢物便積累而無法正常分解,最終會導致細胞死亡。雖然每種疾病的基因突變各不相同,但它們共同的生化特徵都是溶酶體內部的物質異常堆積。
溶酶體儲存疾病根據主要儲存材料的特性可以大致分為幾類:
不同類型的溶酶體儲存疾病其症狀和表現也會有所不同。這些症狀可能包括發育延遲、運動障礙、癲癇、失智、聽力損失以及視力障礙等。
「目前沒有任何治愈溶酶體儲存疾病的方法,治療大多數是對症療法。」
對於溶酶體儲存疾病的診斷,通常會利用酶測定作為初步篩查,這是確診的最有效方法。在某些已知基因突變的家庭中,也可以進行基因突變分析。治療方面,雖然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癒這些疾病,但骨髓移植和酶替代療法(ERT)在部分案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過ERT,可以減少症狀並防止身體的永久性損害。
「探討基因療法的潛力可能為未來的治療帶來希望。」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此外,像是底物減少療法和伴侶療法等方法也在針對某些疾病進行評估,希望能達到緩解甚至治療的效果。而最近研究表明,復方藥物Ambroxol可能增強一種名為葡萄糖腺苷酶的酶活性,這對於一些溶酶體儲存疾病的治療或許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溶酶體儲存疾病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當時首度描述了 Tay–Sachs 病,而在1882年則描述了高夫病。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溶酶體儲存疾病被認識與了解,這些疾病揭示了細胞如何處理與回收大分子,是促進現代細胞生物學的一大進步。
「每種疾病的個別影響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源於相同的根本原因 – 酶的缺失。」
這使我們更加明白,我們的身體在某程度上依賴這些微小的工作者——酶。當這些關鍵成分出現缺失時,我們的健康與生命又將面臨何種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