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科醫療中,心音圖(CTG,Cardiotocography)是監測胎兒心跳與子宮收縮的重要技術。從17世紀開始,醫生就已開始記錄胎兒心音,而在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現代CTG的發明者們如Edward Hon、Roberto Caldeyro-Barcia與Konrad Hammacher等,將這種技術發展到了新的高峰。1968年,首個商用胎心監測儀器問世,標誌著產科醫療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CTG的主要作用在於評估胎兒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在分娩過程中的氧供應狀況。儘管在產前期間對於高風險孕婦的CTG監測尚未證實其對母嬰的益處,但在臨床應用中,CTG的確能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為此,醫療界對CTG的研究從未停止。
現代CTG依賴於對胎兒心率與子宮收縮的準確監測,這不僅幫助醫療人員做出及時的干預,還提高了母嬰的安全性。
CTG的運作主要分為外部與內部監測。外部心音圖使用兩個傳感器,分別放置於孕婦的腹部,一個監測胎兒心率,另一個則測量子宮收縮的頻率。這些數據將透過多普勒超聲波記錄在圖表上。相比較之下,當外部監測不再充分或需要更密切的監控時,可以用內部心音圖進行監測。內部監測透過將電極直接連接到胎兒頭皮,通常在羊水破裂和宮頸擴張的情況下進行。
這些數據的解讀對於確保母嬰健康至關重要。為了標準化心音圖的解讀,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發展研究所曾舉辦工作坊,開發出一套標準術語,以便更清晰地描繪胎兒心率與宮縮模式。
在CTG的解讀中,關鍵指標包括基線胎兒心率、變異性及加速、減速等,這些都是預測胎兒健康的重要指標。
胎兒心率的變異性是評估胎兒氧供給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度的變異性通常預示著胎兒紅細胞中氧的供應良好,而缺乏變異性可能表示胎兒處於休眠或受損狀態。這種狀態必須引起醫療者的警惕,因為胎兒缺氧的後果可能是不可逆轉的。
CTG的解讀樣本分為三個級別:正常、可疑和異常。正常的示蹤圖顯示胎兒心率在110至160次每分鐘之間,變異性範圍在5至25次之間,而可疑的示蹤圖則缺少至少一個正常特徵,要求近距離監控。
根據2017年Cochrane的報告,CTG監測能顯著減少新生兒癲癇的發生,但對長期發展結果的影響仍不明確。雖然CTG的使用提高了無法預見的情況下的反應速度,卻也伴隨著剖宮產與產道產生的風險,需要醫療人員在面對孕婦選擇時提供充分的資訊,使其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CTG的應用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現代醫療的一把雙刃劍,既增強了孕婦的信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目前,對CTG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特別是在提升其準確性和及時性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可能會開發出更為全面的監測系統,幫助醫療人員更有效地做出決策,保障母嬰的健康。
你認為未來的CTG技術將如何影響產科醫療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