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護理的進步隨著醫療技術的革新而不斷演變,特別是在監測胎兒心跳和子宮收縮方面。早在350年前,人類就已開始探索如何聽取胎兒心音。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械聽診器,如皮納德號角,開始在臨床中使用。然而,真正改變孕產護理的,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期間出現的現代心臟監測技術——心臟胎兒圖(CTG)。
現代的 CTG 技術自推出以來,已成為了解胎兒健康的重要工具。
CTG 監測的發明,讓醫護人員能在產程中及早識別出胎兒是否存在缺氧等風險,從而提高產婦和嬰兒的安全性。這項技術的實用性,在1968年當首款商業胎兒監測儀出現時更加明顯。儘管如此,對於高風險孕婦在產前的 CTG 監測是否有明顯的益處則仍存在爭議。許多早期的研究顯示,這類監測並未顯著改善母嬰的懷孕結果,但這些研究結果可能因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受到局限。
CTG 通常透過兩個安裝在母體腹部的傳感器來獲取數據,一個用於監測胎心率,另一個用於監測子宮的收縮活動。這些信息通過多普勒超聲技術記錄在一條稱為心臟胎兒圖的條形紙上。
國際婦產科聯合會 (FIGO) 對 CTG 的解釋標準進行了統一,增強了其臨床應用的有效性。
隨著技術的演進,內部監測技術也逐漸成熟。當胎膜破裂後,醫生可以把電極直接連接在胎兒頭皮上,以獲得更準確的心跳數據。這種方法雖然需要更高的技術要求,但卻能減少外部因素對監控數據的干擾。
CTG 讀數的解讀必須考慮多項因素,包括子宮的收縮頻率、基線胎心率及其變異度等。這些因素的評估通常採用 DR C BRAVADO 這一簡單的縮寫進行記錄:
根據2017年發布的 Cochrane 評價,CTG 減少了新生兒癲癇的發生,但其對長期神經發展的影響仍不明確。儘管母嬰安全性似乎得以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剖宮產及醫療介入的增加。
未來的研究應集中於孕期和產程中可能導致寶寶長期健康問題的事件。
最終,雖然 CTG 技術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胎兒健康的重要指標,但如何平衡醫療介入與自然分娩的需要,依然是臨床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隨著科技的進步,孕產護理是否會因為提升的技術而讓每位母親都能享有安全的分娩過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