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是一種促使人們攝取食物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在停止進食幾小時後出現,並且一般被認為是一種不愉快的體驗。在進食後約五到二十分鐘之間,則會出現飽腹感。研究顯示,飢餓的形成有多種理論。
飢餓的感覺和食慾的渴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
在社會科學和政策討論中,飢餓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那些長期缺乏足夠食物、頻繁或持續經歷飢餓感的人群,這可以導致營養不良。健康的人可以在不進食的情況下存活幾週,通常這個時間範圍由三到十週不等。
飢餓的物理感覺與空腹狀態下的胃部肌肉收縮有關。即使在空腹狀態下,腸胃也會進行蠕動,這些收縮有時被稱作飢餓痛,當變得嚴重時,則可能引起不適。這些收縮被認為是由高濃度的ghrelin激素觸發的。
ghrelin被稱為“飢餓激素”,當血糖水平過低時釋放,經常與飢餓感相關。
此外,根據研究,腸胃的移動運動複合體和主觀的飢餓感是相關的,甚至導致與空腹狀態有關的胃部轟響。與之相對的是由peptide YY和leptin激素來抑制食慾。
短期的飢餓和食物攝取調節涉及來自腸胃道的神經信號、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水平,腸胃道的激素,及心理因素的影響。
激素如胰島素和CCK會在食物吸收期間釋放並抑制飢餓感。
心理因素方面,食物的口感和渴望會影響攝食行為。食物的味道越頻繁地食用,對其的喜好會逐漸下降,這就提出了飲食行為的心理學基礎。
對食慾的調節(即食慾基準)是長期研究的主題之一,1994年發現的leptin激素被認為提供了負反饋。降低食物攝取會降低體內的leptin水平,而增加進食則會提高leptin水平。
leptin通過向大腦信號指示體內總能量儲存狀況,對長期饑餓調節起著重要作用。
綜合考慮,食慾的調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包括腸胃道、許多激素,以及中樞與自主神經系統的多重參與。ghrelin刺激食慾,而CCK和GLP-1則抑制食慾。
除了生理因素外,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同樣對食慾和進食行為產生影響。當面對飢餓時,心理壓力、文化背景及經濟條件也都可能干擾到正常的飲食模式。
正向激勵觀點認為,飢餓感不僅與生理能量缺口有關,更多的是與預期的美味和用餐的快樂感受相關。
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由於心理因素導致的食慾改變相對普遍。特別是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很多人會感到進食的衝動顯著增加,從而影響了身體的能量儲備。
了解這些生理與心理機制之間的複雜性,將對改善飲食行為、治療肥胖及營養不良有實質性意義。因此,未來的研究或許能聚焦在如何平衡這些激素的分泌,並利用心理學手段改善人們對食物的渴望。
至於每天每餐的攝食規則,是否可能會受到未來科技和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