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樣疾病(ILI),又稱為流感樣綜合症或流感類似症,是由多種潛在病因所引起的一組常見症狀的醫學診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流感樣疾病的症狀包括發燒、顫抖、全身無力、乾咳、食慾不振、身體疼痛、噁心,以及突然發病的打噴嚏。這些症狀大多源自於免疫系統活化所釋放的細胞因子,因此往往具有相對非特異性的特徵。
流感樣疾病的常見原因包括普通感冒和流感,儘管普通感冒的發生率較高,但流感的病程通常更為嚴重。
流感樣疾病的發病原因並不僅限於流行性感冒。它的根源可能來自多種具侵襲性的病原體,從相對輕微的自限性疾病(如腸胃炎、鼻病毒感染)到危及生命的重症疾病(如腦膜炎、敗血症及白血病)皆有可能。這使得流感樣疾病的確診與處理變得複雜。
在技術上,任何對流感的臨床診斷都可被歸類為流感樣疾病,而不僅僅是流感本身。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流感疫情的高峰期,大多數的流感樣疾病病例並非由流感病毒引起。據估計,在美國,每位成年人平均每年會經歷1到3次流感樣疾病,而每位兒童可能會有3到6次。流感病毒的監測由全球超過110個國家流感中心的網絡來進行,這些中心會依據流感樣疾病患者提供的樣本檢測流感病毒的存在。
在美國,2008至2009年的流感季節中,通報的樣本中,僅有14.1%呈陽性。
流感的檢測樣本主要來自患者的呼吸道,通常由醫生或護士採集並送往醫院實驗室進行篩查。這里有多種提取呼吸道樣本的方法,其中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乾棉花棒在鼻部擦拭。
引發流感樣疾病的感染性疾病還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疟疾、急性HIV/AIDS感染、單純皰疹、肝炎C、萊姆病、狂犬病、心肌炎、Q熱、登革熱、小兒麻痺、肺炎、麻疹、SARS及COVID-19等。某些藥物也可能導致流感樣疾病的出現,如許多生物製劑(如干擾素和單克隆抗體)和化療藥物。不僅如此,流感疫苗以及其他疫苗接種後也可能出現流感樣症狀,還有物理上依賴的個體在停用鴉片類藥物後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流感樣疾病是一種非特異性呼吸道疾病,特徵是發熱、疲勞、咳嗽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數天內自行消失。
診斷流感樣疾病需要醫生運用流行病學和臨床數據的結合,必要時進行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以確認病因。當流感疫情爆發時,許多案件被誤認為豬流感,這需要仔細的回顧病歷及接觸史來進行鑑別。
流感樣疾病也出現在部分馬匹中,常見於施打疫苗後。對於這些馬匹而言,輕度運動有助於加速病情恢復。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也可在施打疫苗時與之同用以減輕病徵。
流感樣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卻隱藏著多種不同的潛在原因。我們所熟知的流感並不總是罪魁禍首,事實上,許多感染能夠導致相似的症狀。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如何有效識別流感樣疾病的根本原因呢?